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无锡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2-07 16:49
无锡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产业数字化,主要是指向三大产业领域逐步实现数字化的过程。在数字化方面,第一、二产业面临诸多挑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冲突梦魇并没有散去,如何结合依然待解;数字化在第三产业已表现出强劲势头。一机在手,可以预定飞机票、公园门票,可以预定餐厅和车辆。
生活数字化尤其关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公共卫生、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基本民生领域,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在公共层面做到了均衡、精准、充分发展;私人领域主要是个体在商业、文娱、体育、旅游等民生领域,有了高品质和新颖的数字体验。
然而,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数据是冷冰冰的、被数据化是强制的。在一天生活中,我们的脸被技术终端无情地扫描多次。
因此,很多学者呼吁数字化转型中的温度。这种观点很有必要。在现代技术的冰冷感受面前,它能够确保人们拥有一种温暖。早期的技术,如不锈钢的制品、科学而理性的生产管理流程等,都散发出一种理性的冰冷气质。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极致形式,数据技术无疑会将这种冰冷发挥到极致,在无人系统、无人值守的地铁闸机面前,我们一旦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关爱的感受会非常明显。
但是,对于数据数字化转型来说,理性态度一直是笔者强调的。理性态度意味着,能够把握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本质问题,把握人与技术的理想关系。在数字化转型这一趋势面前,我们也必须从根本角度展开思考。
数字化转型的基质,是各类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推动的节点扩张,从技术发展看,随着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技术的成熟,城市数字化必然会形成人机物智能的空间融合。资本的扩展、人们的需求、融合群智计算以及各类法律规则共同使得各类数字产品汇聚在一起,能够使得数字时代下的人实现“数字空间迁移”。这种空间迁移,其实质是从一个应用到另外一个应用。比如,当手机快没电时,有很多不知名的品牌共享充电器等着你使用,只要你愿意绑定并公开自己的信息,利用支付宝的积分,你可以免费租用,这种积分还可以让你无需押金购买自动售货机里的各类商品。技术体系无形之中开放权限让使用者进入一个未名的系统中,这种体验有点类似于“现实空间的被转车”。以前笔者回家,经常遇到一种情况,被转到其他车辆上,不堪其扰。
此外,在数字空间迁移中,我们还会碰到一个要证明“我是我”的数字身份认同的问题。有些证明材料需要重复提供,甚至还需要提供不必要的材料。技术系统已然构筑自身,它以“便捷、方便和效率”这一价值理念为基础,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新的需求和问题被重新构筑出来,这种由个体本身潜在需求和不必要的问题构成的东西,对于个体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比如短视频、朋友圈的红点,提醒你赶紧点击更新。
在这样一个数字空间中,如何实现人与数据的自由关系呢?中国有个“画龙点睛”的成语,可以用来概括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数据、智能、信息等技术共同建构了一条数据之流,各类资本空间隐隐成势,等待着被精准画像的用户被抛入其中。面对这些情况,点睛之笔就在于,形成在技术体系中拒绝被转、被任意超链接到某个空间地方的意识,在链接处需要设立必要的技术壁垒与法律规范,去约束各类技术程序,用独有的自主性和权利,让数字空间迁移变得合理而可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让数字变得有温度只是点睛之笔的一种形式,还有更多的形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摘编自杨庆峰《人与数字的自由关系当如何实现》)
材料二∶
数字化转型中的被技术拒绝、数字鸿沟、数字异化、数字人格等,显示了数字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之间的错位或不同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上述问题常被视为技术缺乏温度的表征。这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技术应内秉温度的期冀,另一方面则倒逼我们从人文维度审视数字技术。正如对问题的分析是通向问题解决的必要环节一样,厘清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恰恰可以有效地通向让技术有温度。因此,关于数字技术的人文审视是通向技术有温度的必由之路。
数字技术对人类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全范围重构,使得这种审视需要从基于但又必须高于技术的视角展开。
从技术视角来看,牛津大学的卢恰诺·弗洛里迪教授等,在关于“在线生活倡议: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中社会关注的概念重构”研究中指出:“数字化转型至少以四种方式动摇了已经建立的参考框架:模糊实在与虚在的区别;模糊人、机器和自然的区别;信息从匮乏逆转为过剩;从实体优于交互转换为交互优于实体。”上述四种方式呈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本质区别。
进一步说,虽然技术与温度的关联并非只发生在数字化转型中,但在数字化转型中,至少上述四种方式为技术有温度或者技术缺乏温度提供了新的语境。因此,从基于技术的意义来看,必须分析在上述四种方式中,技术可能产生温度的着力点、发生场景与表征方式等。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数据自然界、数字技术闭环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人、数据与算法驱动所形成的信息茧房、人际交往的数字化等充斥着数字技术的逻辑,进而,让技术有温度的一种可能,恰恰在于技术逻辑的展开之中,即在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将关于人的关怀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数字技术的设计、应用以及评估之中,进而赋予技术以温度。
这种技术式的贯穿,类似荷兰学者彼得·保罗·维贝克教授所提出的将技术道德化一样,通过将道德观念植入技术之中,来完成道德的展现。但还需要以一种高于技术的视角,来探寻这种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合理性的探寻主要指向让技术有温度的学理依据与实践需求。就学理依据而言,对技术工具论有效性与局限性的审度、对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二者关系的解析以及技术伦理学的新近发展等,为技术有温度提供了学理的合理性;就实践需求而言,如数字化转型中的数字技术冷漠现象、数字技术忧惧现象、数据焦虑现象等日常生活问题的出现,有悖于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初衷。因此,从实践需求维度看,需要让技术有温度地出场,来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摘编自闫宏秀《何处探寻让技术有温度的着力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产业数字化已经充分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公共和私人领域,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手机轻松安排餐饮、购物、就医、出行等。
B.对于数字化转型,作者认为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正体现了数据时代所散发出的理性的冰冷气质。
C.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表现为被技术拒绝、数字鸿沟、数字异化、数字人格等问题。
D.数字化转型中,从人文维度审视数字技术,厘清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可以找到让技术有温度的正确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温度的缺失是当下数字时代所特有的现象,可见人类社会为应对这一新问题要更关注传统社会。
B.彼得·保罗·维贝克教授提出的将技术道德化,主张将关于人的关怀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C.只要从人文维度审视数字技术,让技术变得有温度起来,就能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实现人与数据的自由关系。
D.数字空间迁移,技术体系无形之中开放权限让使用者进入另一个未名的系统中,往往会造成使用者被打扰的情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数字化转型”时遇到的生活障碍的一项是(3分)
A.无人收费停车场,车主的手机信号出现异常,无法支付出场引起堵车。B.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热议。C.疫情之下,学校无奈之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为网上授课,引起热议。D.超市把报手机号获得会员信息改为扫码,反而使结账的队伍越来越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有人认为,在如何让数字化转型要有温度的论述上,材料二相比材料一要更具体。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团受领的任务是打穿插。即:在战幕拉开之后,全团在师进攻的正面上,兵分数路从敌前沿防线的空隙间猛插过去,楔入纵深断敌退路,在保证大部队全歼第一道防线之敌的同时,为后续部队进逼敌第二道防线取得支撑点。
上级交给我们九连的具体任务是:在战幕拉开的当天,火速急插,务必于当天下午六时抵达敌364高地前沿,于次日攻占敌364高地,并死死扼守该高地。
据情报得知:364高地上有敌一个加强连扼守,阵地前设有竹签、铁丝网,布有地雷,高地上有敌炮阵地,多梯次的堑壕和明碉暗堡……
全连上下都为当上了尖刀连而自豪。但大家更明白:摆在我们九连面前的,将是一场很难想象的恶仗!团里已决定一排为尖刀排,党支部再次开会,商定连干谁带尖刀排。团里搞新闻报道的高干事列席了我们的支委会。支委们刚坐下来,靳开来便站起来说:“这个会根本不需要再开吆!查查我军历史上的战例,副连长带尖刀排,已是不成条文的章程!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图报!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
高干事没有往他的小本上记,这些牢骚话显然毫无闪光之处。
梁三喜刚提出要带尖刀排,就被靳开来大声喝住:“连长,少啰嗦,要带尖刀排,比起我靳开来,你绝对没资格!”
我和高干事都一愣。
靳开来接上对梁三喜道:“当然,讲指挥能力,我靳开来从心里服你;论军事素质,你也比我靳开来高一筹!我说的资格是:我靳开来兄弟四个,死我一个,我老父老母还有仨儿子去养老送终,祖坟上断不了烟火。可你梁三喜,你家大哥为革命死得早,二哥为他人死得惨,惨啊!就凭这,不到万不得已,你梁三喜得活下来!”他转脸对我和高干事,“你们不知道连长家的事……咳!我这个人,就愿意把话说得白一些,尽管说白了的话怪难听。”
我心里沉甸甸的。下连这么久了,我竟对连长的身世一无所知!
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谁‘光荣’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吆!唯独你,如果有个万一……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咳!小韩该是早已生了,可你还不知她生的是男是女啊!”
梁三喜摆了摆手,声音有些颤抖:“副连长,别说那些了!”
我眼里阵阵发潮。怪我,都怪我这不称职的指导员,使连长早该休假却没休成!
“行了。别开马拉松会了。顺理成章,带尖刀排的事,听我的。”靳开来拍板定了音。
……
在敌人反扑的间隙,梁三喜已两次派出战士在这无名高地周围到处找水,找吃的。别处均没有发现水,就敌人营房旁边有口井,但是,经过卫生员化验,井中已放上毒了。敌人已撤离的营房里,大米倒不少,一麻袋一麻袋的,麻袋上全印着“中国粮”的字样。可没有水,要大米有啥用啊!
时已中午,赤日当头,烤的我们连喘气都感到困难了。
三班长望了望我和梁三喜,嗫嚅地说:“山脚下……有一片甘蔗地……”
靳开来点起烟,贪婪地吸了两口:“指导员,是否让我去搞点‘战斗力’回来?”
我当然知道他说的“战斗力”是什么,便站起来说:“让我带几个战士去吧,搞他一大捆来!”
靳开来站起来把我按下:“还用你去!你当指导员的能有这个话,我就高兴!这犯错误的事,我哪能让你们当正职的去干!反正我靳开来没有政治头脑已经出名了,如果不死在这战场上,回国后宁愿背个处分回老家!”
战前,上级曾严厉地三令五申:进入越南后,要像在国内那样,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准动越南老乡的一针一线。违者,要加倍严肃处理。
靳开来跃出堑壕,带三班走了。
我和梁三喜有气无力地在堑壕里走着,察看各班、各排的情况。全连又有三个伤号,因流血过多和缺水牺牲了。活下来的同志们个个口干舌燥,偎依在烈日下的堑壕里,连说话的劲都没有了……
猛然间,从高地右下方传来“轰”的一声响,我和梁三喜认为是主峰上的敌人又要进行炮击前的试射,忙一下站起来,让战士们进入射击位置,做好击退敌人反扑的准备。可等了会,却不见一点动静。这时,三班长扛着一大捆甘蔗,跑进堑壕:“不,不好了!我们回来的路上,副连长踩响了地雷!
他……他干啥事都非得他走在前头不行,他……”三班长放声哭了。
……
评功活动完结后,接着进行烈士善后工作。烈士善后工作进行极为顺利。烈士的亲属们深知亲人是为国捐躯,个个深明大义,没有谁向我们提出任何超出规定的要求。他们最关心的是亲人怎样牺牲的。我向他们一一讲述烈士的功绩,并把授给烈士的军功章捧献给他们。
但是,当我面对靳开来的妻子和那四岁的小男孩时,我为难了。我向烈士的遗妻和幼子,讲述了副连长怎样带尖刀排为全连开路,怎样炸毁了两个敌碉堡,又怎样坚守无名高地消灭敌人。当然,我省去了副连长带人去搞甘蔗的事,我只说副连长在阵地前找水踩响了地雷……
当靳开来的遗妻抬起泪眼望着我,对这位来自河南禹县一个公社社办棉油厂的合同工,我已无言安慰。所有烈士亲人都有一枚授予烈士的军功章(大部分是三等功)。唯独她没有……
我拭泪把我的一等军功章双手捧给她:“收下吧,这是我们九连授给一等功臣靳开来烈士的勋章!”
这位憨厚淳朴的女合同工,双手接过军功章捧在胸前凝望着。过了会儿,她才把这军功章连同靳开来烈士留下的那张全家福一起包进手帕,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她带着那四岁的小男孩,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连队。
(选自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靳开来说到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儿时,“梁三喜摆了摆手,声音有些颤抖”,表现了梁三喜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和亏欠。
B.战争中极度缺水,使大家“有气无力”“连说话的劲都没有了”,这都体现了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斗志也正在逐渐衰减。
C.小说写敌人撤离时营房里留下的一麻袋一麻袋印有“中国粮”的大米,看似闲笔,实有深意,暗示了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D.文中写346高地“阵地前设有竹签、铁丝网,布有地雷”,这为后文写靳开来踩上地雷牺牲埋下伏笔,使小说叙述严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特别是靳开来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他直爽、爱发牢骚却敢说真话的性格特点。
B.小说注重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用“捧”“凝望”“小心翼翼”等细节,写出了靳开来妻子对丈夫功勋的虔敬。
C.小说运用借喻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比如把砍甘蔗说成“搞点‘战斗力’”,把牺牲说成“光荣”,很有生活气息。
D.小说在介绍梁三喜的家庭状况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靳开来的语言从侧面来介绍,这对梁三喜的形象作了有益补充。
8.小说以指导员“我”这个战争的亲历者来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9.小说在刻画靳开来这一人物上,透露着“情”与“理”的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