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汕尾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2-09 10:25
参考答案
1. C 条件关系颠倒。
2.D .“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应是不将竹子视为实用的寻常之物,从诗人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笔下的竹子。B.“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和材料二第三段可知,应是保持适当的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C.“情感并不能产生艺术”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可知,艺术所传情感是经过反省的,客观化的情感能够产生艺术。
3.D A、B、C三项都是距离消失或过近,无法支撑“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
“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4. 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提出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然后分析“心理距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最后提出解决“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以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
5. ①诗词中的月亮与人们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月亮,从而发现月亮中的美和诗意;②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会使人们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消失,容易使人回到现实世界,从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③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有关月亮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情景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④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无关,导致人们与月亮之间的“心理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欣赏。
6.C A.以偏概全。B.老于“自感寒碜”不准确,且文中说他谈文学是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副市长”。D.“也是对当今项副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的直接批评”过于牵强。
7. B .并不是自豪心理,而是掩饰自己有求于人的一种自尊心理的体现。
8. ①找项副市长前:从妻子提出找项副市长解决暖气房子时的心酸无奈,到下定决心找项副市长时遮遮掩掩的羞愧。
②找项副市长后:与项副市长谈论文学来掩盖自己有求于人的目的的痛苦矛盾,到最终没有提出请求出门后对着大树倾诉的释怀。
9.(一)老于是圆形人物
①既自尊又自卑。物质生活困顿却总开不了口求人;在副市长同学面前大谈文学,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这是他自尊的表现;而谈到房子问题,谈到“利”的时候,会让老于感到自卑。
②深爱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戒了烟。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副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
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副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副市长;打电话给项副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
(二)老于是扁形人物
老于从始至终性格变化不大,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①找项副市长前:他为“请求”找了充足的理由,趁同事不在的时候联系项副市长,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②找项副市长时:“请求”的过程中跟老同学项副市长大谈文学,即使内心焦灼、痛苦、矛盾,最终也没有将自己的“请求”说出来,同样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③出了项副市长家门后:向龙盘槐说出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
10. B
11. A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
12. D “明太祖对他极为赏识并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误
13. (1)刘基没有答应(太祖的邀请),总制孙炎再次给刘基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肯出山。
(2)我要选的丞相,确实没有人能超越你,你不要推辞(或“拒绝”)我了。
14.①太祖用礼物聘请刘基出山,刘基没有答应。②太祖采用刘基的计策大败陈际友谅后赏赐刘基,刘基没有接受。③太祖希望刘基担任丞相一职,刘基推辞。④刘基归隐后,只饮酒下棋,对曾经的功劳从未提及。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起初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会使你们家的门第声名远播的。”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没有不阅览的,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礼物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太祖的邀请)。总制孙炎再次给刘基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肯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兴。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向东进发,局势非常紧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据守,刘基瞪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拦击他们,很容易。”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大败陈友谅。明太祖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不受。后来,他又请求定立法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把梦中的情景告诉他。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应该停止刑罚来等待。”过了三天,海宁投降了。太祖高兴,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这人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将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 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权衡的标准,而自己的好恶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太祖于是说道:“我要选的丞相,确实没有人能超越你,你不要推辞我了。”刘基谢绝说:“我没有那种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皇上不用担心世间没有人才,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和汪广洋为官方面都很失败。
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朗运守正文臣,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铺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朴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15.A “诗人认为与诸君别离,友情虽深,但不久肯定会相互遗忘”错误。首联中“诸侯相见肯相忘”,“肯”应理解为“哪肯,怎么会”,所以应该是怎么会相互遗忘。
16.①拟人;暮蝉声声犹如在催促着友人赶紧离去,形象生动地抒发了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②借代;“浮蚁”原指酒面上漂浮的泡沫,此处代指酒;把酒话别,酒入愁肠,抒发了离别的愁苦之情。
③借物抒情;诗人借暮蝉、酒(浮蚁)等意象,暮蝉催别,酒入愁肠,抒发了离别的愁苦之情。
④比喻;“浮蚁”即“浮糟如蚁”,把酒面上浓密的泡沫比作细蚁,形象地写出了泡沫的细密状态,从而衬托出离愁的浓郁。
17. ①.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③.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18.A 原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和选项A的用法一致。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表示思维的跳跃或话题的转换。D.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19. B
20. ①比喻。
②把“家的味道”比喻成“定位系统”。
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中食物如同定位系统一般,联系着在外的游子和故乡。不管离家有多远,游子都能循着家中食物的味道找到回家的路。
21. C
22. ①菊花茶有益健康
②它可以清热除燥
③因菊花有降压作用
23.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部分由两则引语式材料组成。
材料一引用傅玄的名言表明环境会对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强调的是客观环境的重要性。
材料二引用曾国藩的话表明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大。如果主观能动性强,即使是在荒凉野地、喧杂闹事区也可以读书,担柴、放猪都可以读书;如果主观能动性不强,即便是清净乡野、神仙居所也无法读书,所以要读书不需过分地选择地点和时间。这里强调的是主观因素的重要性。
这两则材料都在阐述“环境”与“人”的关系,材料一强调外因——客观环境,材料二强调内因——主观能动性,如果主观能动性强,再加上好的外在环境,有所成就更是必然的了。以上角度都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切入口。
引导语部分没有限定文体,但要阐述感悟与思考,选择议论文较为合适。
写作前先确定文章观点:环境造人,可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好环境与坏环境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然后明确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造就更好的人才。最后联系当下,再次强调优良的环境在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立意:
1.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
2.人的主观内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
3.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