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5-24 10:12
湖北省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说法不当,文中是“‘文气说’的提出……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应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
2.B(“影响……更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所以不是说刘熙载所说的“气”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3.C(根据文意来看,“气”是指精神气质、性格秉性、作品的风格,而C项中的“气”是指自然景象。)
4.“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可知,“文气说”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根据材料二“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知,“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5. 材料一肯定了“文气说”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材料二对这一学说进行了阐释,侧重于肯定其文学价值。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中心句是“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第二段中心句是“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第三段中心句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据此可知材料一在肯定“文气说”的积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材料二首先提出话题,“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并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等。接着指出这一学说在当时的价值,即“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指出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影响。其中,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肯定其文学价值是材料二论述的重点。
6.D(“轻松愉快”错。)
7.B(对闻一多先生没有心理描写。)
8.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1分),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1分)。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1分)
9. 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
10.A(“越相”修饰人物“吕嘉”,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其王及汉使者”是“攻杀”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原文标点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11.C(“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C(“出使外国”错误,原文:“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译文: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
13.(1)边境时常有战争的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风尘:引申为战争。坚:形容词作名词,坚甲。锐:形容词作名词,利器。当:冒着。)
(2)(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补充主语,皇帝。遣:派遣。说:说服。省略句,“令”后省略宾语“南越王”。比内诸侯:作汉王朝的诸侯国。)
14.①在边境,终军愿意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
②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终军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
③终军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
15.B(“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
16.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
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
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解析: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萤火虫虽然弱小,却“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畏精神,启示我们不能向强者示弱,要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这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战胜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强大。
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手指不可屈伸/俯身倾耳以请
(3)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18.C(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根据文意到处走动品尝,应选“徜徉”。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没有预料的到来。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文中“庄重的文化殿堂与红火的节日民俗”两者之间相碰撞,应选“不期而遇”。休戚相关:彼此的忧喜、祸福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句中文创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强调利害关系,应选“息息相关”。恶习:坏习惯,多指赌博、吸食毒品等。陋习:不好的习惯。句中说的是“铺张浪费”的习惯,应选“陋习”。)
19.B(根据后文“共同烹制年的味道、诠释年的意义”可知,先有“味道”,后有“意义”。排除C、D两项。根据句式结构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A项。)
20.D(A、C 语序不当,“营造年味儿、惦记年味儿传递年味儿”应改为“惦记年味儿、营造年味儿、传递年味儿”。B、C 搭配不当,“反应”应改为“反映”。B 语序不当,“反应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也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应改为“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21.①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
②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
③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①根据后文所举例子“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这说明温度高于26℃,那么孵出的雌性会越来越多,故而可填写为“通常孵出的都是雌性(雌性比例往往高于雄性)”。②结合前文“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可见,有些动物与之相反,即温度升高时它们不是雌性增多,而是雄性增多,故可填写“温度升高将导致雄性增多”。③根据前文内容可知,很多动物在变暖环境中都会改变性别比例,说明它们对温度升高十分敏感,于是引发后面的疑问,故该空可填写“这些物种对温度升高如此敏感”“这些物种如此不耐变暖环境”等。
22.虽然全球变暖正在导致一些动物的性别比例失衡,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些动物具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环境变暖对整个种群的影响。
解析:首先概括文段内容,首先是“很多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这是一个总结句,接下来第二到六句,分别举例说明温度升高导致这些物种性别比例失衡的结果。接着提出疑问“它们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极端气候下的环境温度持续上升的呢”,引出“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动物减少环境变暖对它们整个种群的影响”,由此可见,动物们有自己的应对策略,能减少环境变暖对整个种群的影响。最后按照题干要求,用转折连词“虽然……但……”来把两个结论合起来即可。
22.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且有固定的副标题格式,副标题为“与 一起向未来”。
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提出“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第二句话解释了“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的意义,“‘一起向未来’彰显了奥运会团结世人克服挑战、共创人类未来的力量,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也反映了在当前疫情挑战下,世界渴望携手走向美好明天的共同心声”,从中可以得出“一起向未来”能够启示人们追求团结一致、克服挑战的精神,也能够表达世人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材料二是习近平2022年新年贺词的结束语,从“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海外同胞仍在辛勤耕耘,使领馆、中资企业等海外派驻人员和广大留学生仍在勇毅坚守,无数追梦人还在奋斗奉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群体都在努力“一起向未来”。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出坚守岗位的责任、辛勤耕耘的姿态、勇毅坚守的态度、奋斗奉献的行动。
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起向未来”对于世人的引导意义。引导语中提到“一起向未来”能带给人们关于生活、关于责任、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很多启示。结合材料,联系中学生自身的生活或时代,写作方向可以是在学习生活上,学生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勇于挑战,一起为梦想、为美好明天而奋斗;也可以是从责任的角度,担负起青少年的责任,努力向前;还可以是从生命的角度,奋斗奉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立意:
1.时代向前,我辈向上,与责任一起向未来。
2.扬帆启航,挑战自我,与梦想一起向未来。
3.让团结之声响彻时代,与伙伴一起向未来
【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说:“拿这东西有什么用?”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布帛就走了。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命令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命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见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的名誉,这就是圣明的皇上一定要惩罚你的原因。”徐偃理屈词穷。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示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才能低下,不熟悉外官之职,不足以胜任使者之职,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帝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升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带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了。终年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