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2023 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7-07 17:53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评分标准制定参考
1.D
【解析】D项移花接木,“文学内化于历史”不是“忽略历史语境研究”的结果,而是“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的结果。
2.D
【解析】A项,说法绝对,纷争不一定发生在结论“针锋相对”的派别之间;结论有所不同也可能发生纷争;B项,立场错解,“大力提倡回归文本和文学特性”错,原文说“研究回归文本、回归文学特性”会导致“传统的趣味主义’“以所谓的审美非功利,来遮蔽对历史、对意识形态的诊断”,这是作者所反对的;C项,无中生有,“故意”原文无据。)
3.A
【解析】A项论点错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者对学术争论意义和原因的认识”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分析了原因,未谈及学术纷争的意义。
4. ①将红学的历史学、思想、文学研究对象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考察;②把红学研究的眼光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扩大到整个世界史的学术趋势中。(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5.价值:①“新红学”考证派,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进行关于本事研究的对话和商榷,具有《红楼梦》的历史学研究价值;②“新红学”研究有的偏于历史,有的偏于思想,有的偏于文学,它们有机融合,可望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优势: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研究所用材料“人人都知道”,所用方法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其本事批评较有说服力。(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反映出农村封闭落后,教化不足”错误,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
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曲折有致”错误,全文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不注重人物命运,弱化情节是本文的独特风格。
8.①第一处:朴实率真,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②第二处:向善好礼,只要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他就会想起街上小姑娘的友好懂礼,可见他也是一个平和善良、懂礼识礼的人。③第三处:睿智达观,面对张大嫂的戏谑,他只是笑着自语,不计较不争辩又智慧打趣,可见他既睿智达观又开朗风趣。(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9. ①语言清纯优美,画面感强;质朴生动,多用口语,充满乡土气息,体现了诗化小说平淡朴讷的创作特点。(3分)②菱荡风景宁静优美,民风质朴醇厚,人们的生活恬淡自足,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和谐美好,共同构成了作者心目中纯美的菱荡风俗画,这正体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人情人性平淡朴讷之美的深情歌颂和眷眷依恋。(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各3分,分析合理即可给分)
10.C
【解析】“便”是“有利”、“适宜”的意思;“太子入”是主谓结构,“致命”是下对上的谦辞,所以从此处断。
11.B
【解析】《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12.D
【解析】“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错,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13.(1)不能给(东地)呀。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与”,给、给予,1分;“西”,方向名词作状语,向西,1分;“救”,救援、帮助,1分,句意1分。)
(2)(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
(“隘”,阻挡、阻止,1分;“弗”,不1分;“夺”,夺取、强取,1分;句意1分。)
14.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共三点,每点1分。)
译文:
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我回去问问他。”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它。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
15.B
【解析】(“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错误,应是从侧面对高适的称赞。)
16.①颔联认为高适可与曹植、刘桢并驾齐驱,这是对高适的文学才能的赞美。②但也认为高适在楚蜀统领军队未尽全力,委婉的指出高适在军事能力上也存在不足。(每点3分)
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示例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示例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示例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示例四: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示例五: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示例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等,符合默写语境要求即可。
18. a处:怏怏不乐(或郁郁寡欢)
b处:格格不入(或水火不容)
c处:根深蒂固(或积重难返、积习难改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a处:能体现“不高兴,不快乐,不如意”之意即可。
b处:能体现“不能与人关系融洽,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之意即可。
c处:能体现“长期养成的习惯不可动摇,难以改变”之意即可。(每空1分)
19. 第一处:“虽然”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放在“只是”的前面,因为前后分句主语相同。
第二处:“变成”与“严重后果”不搭配,应把“变成”修改为“造成”。(找到并改正一处得1分,两处得3分)
20.①只是坏的一面 ②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 ③也还是可以矫正(或纠正、补救)的
【解析】
①只是坏的一面。(此处补写句子与前语境构成的是转折关系,从前面语境看“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尽情享乐”,可知“乐观的人”所注意的都是“好的方面”,所以“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
②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此处补写句子的前语境说的是“悲观的人性情的来历”,后语境谈到“假若悲观的人能够知道这种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何不良的影响”,从其中的“恶习”提示可知此处补写句子应是“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
③也还是可以矫正(或纠正、补救)的。(此处补写句子的前语境“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提示此处补写句子的关联词语应是“也”,后语境又谈到“我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恶习”,其中“促使他们去除恶习”可提示此处补写句子应是“也还是可以矫正的”。)(每处2分)
21.C
【解析】由前语境的“河滩”和后语境的“涌向远方”可知描写顺序是由近及远,故先排除B和D两项;再由后语境可知陈述的主语应是“水”,故再排除A项。
22.①排比修辞的句子“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有力写出了“水随流势,翻滚不断”,对河岸、山崖及石壁的越来越有力的冲击的气势,句式整齐,加强语气,感染力强,为下面写“浪花”的美丽增强了语势。(“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是排比修辞,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给2分,只泛泛答排比效果给1分。)
②比喻修辞的句子“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中,把“溅起无数浪花”比喻成“抛散的白玉”,相似点体现在“无数溅起的浪花”与“抛散的白玉”的形似和“一片雪白”的色彩上,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流冲击石壁力量之大,飞溅起无数洁白晶莹浪花,“白玉抛散”写出浪花飞溅四射的样子。(“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是比喻修辞,分析修辞内容1分,具体效果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