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宁德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7-23 12:37
三、现代诗歌鉴赏(3分)
15.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推车是一种落后的人力型运输工具,诗人将它与中国农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北国人民贫苦不幸人生的典型缩影。
B. 诗人借手推车在天穹下发出的尖音,表达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和控诉。穿行的车辙织出一幅北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图。
C. 诗歌平白晓畅,节奏、形式简单,但意味深厚,蕴含着诗人对人民深沉的爱,对人民的悲哀和苦痛的深切同情。
D. 全诗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画面感强,体现新月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展现新诗格律化的尝试。
四,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传播伦理是指新闻传播主体和客体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与修养。
自媒体是指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信息的传播方式。自媒体革新了新闻的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各自媒体平台及自媒体人不断涌现,利用自媒体自主发布与传播了大量的新闻消息。但是,自媒体又常常成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发生的重灾区。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不可逾越的底线。然而,近几年,通过自媒体传播的虚假新闻屡见不鲜,公众号“咪蒙”就是其典型代表。以纪实或新闻特稿方式的面目编造故事的做法,正是一度成为自媒体爆款文标杆的“咪蒙”的惯用手法。2019年初,咪蒙公众号被封杀,团队被解散。然而,风波降温后,“咪蒙式”传播方式继续反弹。
传播内容低俗化也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突出问题。许多自媒体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而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罔顾自身内容生产的质量,发布的推文内容低俗化,并借助媚俗的标题、恶俗的语言以及情绪性的宣泄来追求点击量。
另外,许多自媒体作者常常在未经原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就以复制粘贴或整合的方式来搬运别人的内容,并且在文章中未标明是转载还是原创。近两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自媒体抄袭、剽窃行为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自媒体人就开始“另辟蹊径”,采取更加隐蔽的侵权手段进行“变相抄袭”,将他人的原创稿子经过修改、整合、重新编辑变成自己的文章,这样“高级”的抄袭手法,有时候会将抄袭的痕迹隐藏得让人难以分辨。
(摘编自石棣溪《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材料二:
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没有任何准入门槛,是一种大众对大众的新兴传播媒介,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普通民众不用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就可以广泛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他们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制作与发布信息。
传统媒介的从业者常常具有相对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往往有能力甄别信息的真伪。而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
传统媒介的行业内部存在双层“把关人”机制,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而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
另外,由于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自媒体人出于盈利、流量以及资本等原因,为了攫取自身利益,不惜传播低俗内容以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创造新的舆论话题。
(摘编自李奇《自媒体传播的伦理失范与规避研究》)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我国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美国媒介素养先驱学者蕾妮·霍布斯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了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网民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更可能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影响这些网民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
(摘编自陈方《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革新了新闻传播的方式,降低了新闻传播的门槛,使职业素养较低的从业者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B. 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以低俗,媚俗,恶俗的内容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突出问题之一。
C. 与自媒体虚假消息频出相比,传统媒介的双层“把关人”机制杜绝了虚假信息出现在传统媒介上的可能性。
D. 许多网民媒介素养不足,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容易被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影响自己对事实的判断。
17. 以下现象不能佐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网络名人张民弢在“圣童自学”公号上发表网帖《北大学霸弑母求婚的“妓女”爆料》,虚构了吴谢宇谈婚论嫁的经历和作案动机。
B. 某些地方电视台的造秀节目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借助媚俗的标题、恶俗的环节、偏激的语言来追求收视率,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
C. 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不少自媒体对案件新闻进行过分的场景化描述,并常常用露骨、夸张的词语使负面情绪充斥整篇文章,强化人们的感官刺激。
D. 一些自媒体未经授权就搬运他人新闻内容,或者使用技术手段,对别人的原创新闻进行篡改、删减,使其看似面目全非,但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没有改变。
18. 以下各项素材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三的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
A.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B. 很多新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提高自身的曝光度,追求名利,往往不断突破底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张邦柱《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分析》
C.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也让受众对事实的把控变得越来越困难,瞬时、片面的信息使事件的真相难以被挖掘、传播,多个平台媒介的多种观点和多条线索让未受过专业媒介知识培训的受众难以核准事实。——韩子煜等《自媒体及危机应对策略》
D. 刻板印象很少不会出错,它也很少能保证公平。……刻板印象之所以会挡住批判性思维的道,是因为它们总是想绕开客观评价的艰难过程。——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
19. 针对自媒体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0. 针对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霏霏的黎明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①轮船驶抵纳沃洛基已是黑夜,下着毛毛细雨,码头上空荡荡,只有一盏灯亮着。从河上吹来冷风,少校库兹明走下甲板,沿着打滑的阶梯登上陡峭的河岸。他报了街名,车夫拉起缰绳,马车不情愿地启动了……
②得知库兹明将路过纳沃洛基,军官巴希洛夫——他在战地医院同病房的邻床——要请他亲手转交一封信给已离婚的妻子。
③山路走完了。库兹明在一间带阁楼的房前停下来,向前来答门的人报了姓名后。门开了,库兹明走进黑暗的回廊,心里的躁动不安使他生气。他被一种感情所左右。当你深夜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来到一所陌生的房子,走进别人充满秘密和猜想的生活时,常有这种感情。这生活就像放着的一本书,这本书翻到第65页就被遗忘在桌上了。你看了看这一页,努力在猜测:这本书是写什么的?里面有哪些内容?桌子上真的放着一本打开的书。库兹明站起来,向它俯下身去,一面谛听着门外匆促的低声絮语和衣服的窸窣声,一面默默念着早已忘却的句子:当旅途的远方/头巾下闪现瞬间的目光/做不到的事将变为可能/遥遥征途不过小事一桩……
④低低的、温暖的房间重新唤起了他心中的愿望,想留在这个小城不走了。餐桌上方悬挂着灯盏,上面套着乳白的灯罩,周围的一切,连那只用绯红色贝壳做的烟灰缸,都会令人产生一种特殊的、质朴无华的安适感,一扇窗开着。窗外,几盆秋海棠后面,一丛湿漉漉的丁香花在微弱的灯光下泛出白色。细雨在夜色中絮絮低语。沉重的水滴急促地敲打着铁皮。
⑤库兹明倾听着水滴的嗒嗒声。每一分钟都是不可逆转的,这个曾经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思想恰恰在此刻,在深夜,在一间陌生的房屋里进入了他的脑海、几分钟后他将离开此地,永远不再回来。如果能留在这里,像居住在这幢老屋里的人那样从容不迫,在劳与逸、冬与春、雨天和晴日的交替中生活,该有多好。
⑥房门口站着一个穿黑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女子的一根发辫耷拉在肩头,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库兹明,一面不好意思地拿起辫子,用簪子把它插到后脑勺的头发间。“很抱歉,我让您久等了。”“您就是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巴希洛娃吧?”“正是。”
⑦库兹明望着这女子。使他惊愕的是她的年轻和似曾相识的目光——深邃而略显忧郁的目光。库兹明为自己的打扰表示歉意,接着从坎肩口袋里掏出巴希洛夫的信,交给了这位女子。她接过信,道了谢,没有读就搁到钢琴上。说道:“有邮局。有电报局,我弄不懂他为什么要麻烦您。”
⑧“这算什么麻烦!”库兹明急忙答道,停一会儿后补充说,“相反,这很好。”
⑨“好什么?”
⑩“怎么向您解释呢,”库兹明说,脸上泛起了红晕,就如当他一谈及自己总要脸红一样,“我这一生一直在期待的正是这样一些意想不到的普通的东西,如果发现了这些东西,那么常常会感到幸福。这种感觉不会持久,却是常有的。”
⑪“那么现在也一样吗?”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问道。
⑫“是的!”
⑬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垂下了眼睛。“为什么?”她追问。
⑭“说不准。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在维斯瓦河负过伤,躺在战地医院里。大家都收到来信,我却压根儿就收不到任何人的来信,躺着,就会胡思乱想战后自己的未来。我想象那一定会是幸福的和非同寻常的。我乘马车来到这里,一直在心里嘀咕,我会遇见谁呢?”
⑮窗外湿漉漉的夜色里,轮船鸣起了汽笛……
⑯库兹明站了起来。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没有动,扭过脸不再看库兹明。库兹明望着她高高的双肩,梳成发髻盘在脑后的辫子、颈部清晰的曲线,心绪难宁——自己明知身边有着一位风韵可人却十分忧郁的女人,如果不是为了巴希洛夫,他才不愿离开这座小城,他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住下来,一直待到假期结束。
⑰“天快亮了。” 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道。他们出了门,沿黑魆魆的街道默默走去。
⑱在扶梯最后一段,他们站住了。已经看得见码头,轮船上红红绿绿的灯火。“咱们在此告别吧。” 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我不再往下走了。”库兹明望了她一眼。头巾底下望着他的是一双惶惑不安、神色严峻的眼睛。难道就在现在,此时此刻,在她和他的生活中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变成一种令人神往的回忆?
⑲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向库兹明伸过手去。库兹明吻了吻那只手,闻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中他在黑黢黢的房间里第一次闻到的那种清香。待他抬起头来,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说了句话,但声音是那么轻。他依稀觉得她只说了一个词“枉然……”也许她还说了什么话,但是轮船从河上喊叫起来,仿佛在抱怨烟雨霏霏的黎明和自己在大雨和雾中的漂泊生涯。
⑳库兹明头也不回地上了轮船,轮船已经启碇,叶轮正在徐徐转动,库兹明走到船尾,向峭壁和扶梯望去——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还在那里。天刚蒙蒙亮,很难看清她的面孔。库兹明举起了手,可是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没有反应。
1945年(有删改)
2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提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房子”,这是生活中常碰到的,却引发了库兹明的躁动和遐思,可见他感受力敏锐。
B. 小说写库兹明初见安德烈耶夫娜时,着重描写了她的外貌和眼神,觉得她“忧郁”“似曾相识”,说明两人气质相近。
C. 第⑩—⑬段中,库兹明认为“现在”是美好时刻,他感受到了幸福。而安德烈耶夫娜垂下了眼睛,说明她的心底也有所触动。
D. 第⑳段中,库兹明“头也不回地上了轮船”。这一决绝的行为表现出他对与安德烈耶夫娜这份朦胧的感情毫不留恋。
2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②段运用插叙,交代了库兹明替人送信的缘起,为下文女主人公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的出场留下悬念。
B. 小说第⑲段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轮船以人的情感,表达出库兹明对于雨夜短暂邂逅却又匆匆离别的漂泊孤独之感。
C.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描绘的雨雾霏霏的情境和男女主人公含蓄的言行举止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
D. 小说两重情感交织,既有库兹明和奥尔迦·安德烈耶夫娜朦胧的感情,也有库兹明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23. 请分析第④段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24. 本篇小说人物的情感是微妙的。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微妙的情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3分)
2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残缺美是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加以审视而产生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①______是审美体验产生的动力因素,为什么呢?一方面,从审美客体来说,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②______。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方面,③______,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