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宿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8-15 17:08
宿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来,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就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什么是媒介”有着极为深刻的论述。从加拿大传播学家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开始,媒介被看作是超越了一般信息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此后,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学者又纷纷提出见解,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媒介即讯息”。这是伊尼斯的学生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1964)中提出的重要论述,它扭转了传统注重媒介内容而忽视媒介形式的弊端。而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媒介之重要早已超越了具体讯息,成为一种参与主体塑造,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因此,“认识媒介”与古希腊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媒介即隐喻”。这是麦克卢汉的学生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它意味着媒介在讲述现实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叙事本身更高的权威,使人们误以为媒介叙述的“现实”才是现实,是比真实更真实的拟态环境。“媒介即隐喻”这就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媒体讯息识别能力,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从而真实地把握真实。
其三是“媒介即情境”。这是波兹曼的学生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1985)中提出来的。梅罗维茨把媒介看作场景(情境),而不同的场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尤其新媒介将导致新的场景,从而诞生新的社会关系。
这三种媒介认识具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那就是把“媒介”看作是具有价值偏向的、并非冷冰冰而纯然客观的文化形态,或曰引导性力量。也就是说,“媒介”本身有着值得深刻挖掘的内涵,甚至可以认为它具有本体意识,它在故意引导受众朝着某种方向前进。
无论“媒介即讯息”还是“媒介即情境”,它们所着眼的媒介都是围绕电视所展开的电子媒介。而新世纪头十年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超越讯息、隐喻和情境,它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成了媒介的一部分。这可以称为“媒介即人”或“人即媒介”。
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往往被等同于现实参与,越来越多的“键盘侠”游荡在网络上,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乏善可陈。隐匿在屏幕之后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弹幕、表情包、短视频等)交往,可能导致更多的偏见、娱乐和狂欢,从而消解了社会议题的严肃、真实与有效。
(摘编自林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本体意义:一种传播共同体的视角》,有删改)
材料二:
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戏曲借助不同媒介的传播史。当戏曲传播媒介一旦发生改变,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发展到互联网信息时代,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智能新媒体软件应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戏曲与日益涌现的各种媒体形式的邂逅,给自身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宋、元、明、清直至近代,戏曲的传播与接受,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时代差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呈现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20世纪初戏曲唱片兴起,百代公司便为谭鑫培、汪笑侬等录制唱片。戏曲影片《定军山》拍摄,标志着电影与戏曲的联姻。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在我国的普及,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秦之声》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利用多媒体平台,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观众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欣赏梅兰芳的《生死恨》,聆听王瑶卿的唱腔,也可收看央视《空中剧院》戏曲展播。
多媒体业态下,戏曲艺术观念和生产主体的创新也在发生。许多戏曲名家也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时直播平台可以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线观看,受众人数远远超过实体剧场观众。戏曲名角们纷纷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社交软件直播平台上开通网上直播。有的戏曲名角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在线,摇身一变成了“网红”。由于新媒体“粉丝”不受地理空间限制,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国际友人。可以说,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在场性和交互性极强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戏曲演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与观众的在线互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随时可以给喜爱的演员发“弹幕”交流。
(摘编自李有军《当戏曲邂逅新媒体》,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什么是媒介”的看法极为深刻,他们有一以贯之的师承立场。
B.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的观点,它扭转了传统媒介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弊端。
C.媒介即隐喻,只要明白“隐喻”具有暗示作用,人们就能勘破“隐喻”背后的秘密。
D.传统戏曲艺术的表演、剧场和观众等发生变化,都是因为戏曲传播媒介在发生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媒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甚至人本身都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表明人对媒介的认识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
B.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的方式越来越广泛,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引发了人们对媒介发展前景的担忧。
C.媒体形式多样化发展,使传统戏曲实现了剧场演出、网络传播并存的演出格局,人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优秀戏曲的观赏。
D.戏曲演员在直播平台开通网上直播,吸引广大国内外“粉丝”在线,与观众在线互动,这反映移动互联网传播效应的影响之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反映戏曲艺术多元形态并存格局的一项是(     )
A.“蒲景苑”百姓剧场通过现场播放和网络直播方式播出蒲剧电影《窦娥冤》。
B.上海越剧院经典剧目《红楼梦》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票房爆满,掌声不断。
C.大型豫剧经典戏曲《花木兰》在CCTV-11戏曲频道《戏曲影视剧场》播出。
D.大连京剧院演员任思媛抖音直播《甘露寺》,网友打赏鼓励:“国粹代代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我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传统戏曲进校园”专题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让传统戏曲赢得观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薄荷的邀请
田双伶
时令过了谷雨,她家门前的小园子,仍是空空的,黄黄的一片,好像一位心情不好的妇人,板着一张蜡黄的素脸。
她的心情很不好。怎么可能好呢?从那场婚姻中流落出来,她就病了,整日昏沉沉的,头疼,恶心,烦躁,失眠,黑苦的中药汤汁喝了一碗又一碗,也没减轻多少。
而邻家和她一样大的园子,此时已热闹闹喧腾腾一片了。春韭已割了好几茬儿,垄间的油菜日渐拥挤稠密,薄荷的嫩芽从惊蛰到现在都没停止过往外拱,一芽芽一丛丛地四处蔓延。她每次都心悸地看上一眼,等它越过边界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将它拔掉。
她端着一杯红茶站在园子里,晒着上午十点钟的太阳,看胖胖的邻家女人蹲在地里剪韭菜,看她腰间露出一道让人心惊的赘肉。她想,可惜了这么好的园子。怎么能种这些俗气的蔬菜呢?应该栽上一株蔷薇或是一株紫藤,让它顺着窗栏往上攀,藤蔓花枝垂下一簇簇小花,坐在花香里读书喝茶,多好。可是,从初冬搬到这里,她还不知道该怎么去栽种花木,园里自然是空空的。
邻家女人吃力地站起身,看见她,隔着低矮的栅栏递过一把韭菜,说,前天下了场雨,就长这么快了,你也尝尝鲜。
她的笑容掩起了不屑,说,谢了,我不习惯那味道。
邻家女人笑呵呵地说,我家那口子呀,特爱吃韭菜馅饺子,每次包饺子他都能吃好多。
她听了,无力地垂了眼皮摇摇头说,我头疼。转身要回屋。
女人看她摇头闭眼痛苦的样子,说,你等等。说完弯腰掐了几片薄荷叶,在指间揉碎,朝她伸过手说,来。
她怯怯地将头低垂着伸过去,听话地让女人把那一团青绿涂在太阳穴上。瞬间,一丝清凉从太阳穴沁入鬓角,将她从混沌中缓缓唤醒。
真是奇了,她向邻家女人道谢。女人乐呵呵地指着地上的薄荷说,管用你就随便掐,掐了还会发的。
天依然晴好。隔着栅栏,她细细看邻家的园子,西墙角扯的晾衣绳上,五彩斑斓地挂满了衣物,孩子的小衣褂,男人皱巴巴的衣裤,女人的花上衣,褪了色的床单被罩,一看就是含棉不高爱起球的化纤织物。邻家女人身上穿件松松垮垮的睡衣,端着红色塑料盆给菜浇水。屋里传出孩子的哭闹声,女人一边吆喝男人去哄孩子,一边叨叨着菜叶上怎么长了虫子。
她与邻家,只隔着一道木栅栏,却仿佛隔了人世间的一层烟火。这样的俗日子,在她眼前,生动着,美好着。
邻家女人指着地上那丛青绿的薄荷,唤她,过来摘呀。
她一次次走进了邻家的园子。三片两片薄荷叶,就那么在指间一掐一揉一抹,一丝清凉,竟然让她的头疼一天天好起来了。
每到中午时分,隔壁的厨房里便传出有节奏的叮当声,继而爆油锅的刺啦声。葱花的香气飘过来,她贪婪地嗅着那香气。
屋里只她一人,静得很。她越来越怕这种静了。静,如一个无声无形的鬼,悄然藏在身旁,一丝丝吸纳她的元气。她将冰冷的咖啡壶、面包机、料理机,都收到柜子里,又去超市买了花围裙,在菜场买了韭莱、鲜肉和面粉,备全了调料,她想包回饺子,做个勤快妇人。往日冷清的厨房热闹起来。她笨拙地调馅、和面、擀皮,不一会儿,鼻尖上手臂上全是面粉,照镜子一看,自己都笑得不行。饺子煮熟了,她嘘着升腾的热汽盛出一个尝,一下子烫了舌头嘴唇,泪都出来了。抹泪的这一瞬间她怆然失神:从前的婚姻,独独缺了这烟火气呀。自己做给那人吃的,什么鲜花沙拉、海鲜料理,即使那人爱吃的饺子包子汤圆速食面,煮的都是速冻食品。难怪那人苦笑着说,吃得胃寒,都成了速冻人了。婚姻就是这样冷下来的。
她将饺子煮好,晾凉,小心地盛进保温盒,拎着出门,坐上公交车转过大半个城市。她要去送给那个人吃。
当她把饭盒端给那人,掀开盖子,她看到了一双黑眸闪出的惊喜,顷刻化为湿润。
她的日子开始活色生香。每天清晨,她步履轻盈地拎着篮子去菜场。回来后篮子里装满了新鲜的菜蔬、鱼和豆腐,米粮菜蔬在她的手中如花落花开。饭食做好装好,而后,拎着保温盒,坐上公交车绕过一条条街道,送到那人面前。洗手做羹汤,原来也是如此的幸福。她明白了以往朋友说她的那句话:再精美的瓷器,能有粗瓷大碗端在手里实在么?
立夏过了五六天,那人和她一起回到家里。她牵着那人的手去看邻家的园子,欢欣地指给他看,却惊奇地发现:邻家的薄荷,竟然不管不顾地,已经在她家的园子里恣意丛生,串了一大片。以前她曾经想,等它越过边界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将它拔除。可是,这绿叶舒展的薄荷,谁能拒绝得了它呢?
她说,我们采些做薄荷茶,邀请我们的邻居来品尝吧。
那人说,好啊。
初夏的空气中,清凉的薄荷香气从她的园子里弥漫开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一开始看到邻家园子里的薄荷四处蔓延,有些“心悸”,可见她的心情不好,长势旺盛的薄荷时刻刺激着她的内心。
B.自她搬来后,她的园子就一直空空的,和邻家的不同,写出了她不善经营生活,也表现了她还无法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
C.那人看到她送来的饭盒里的饺子时,“一双黑眸闪出的惊喜,顷刻化为湿润”,说明他们触礁的婚姻已经发生了转变。
D.后来,她去菜场买菜做饭,牵着那人的手欣赏邻家的薄荷,表明在邻家女人的影响下,她的生活已经逐渐有了烟火气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并赋予小说更为丰富的内涵。
B.小说中“胖胖的邻家女人”“五彩斑斓的衣物”“葱花的香气”等描写,突出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特点,与“她”幻想的浪漫生活形成鲜明对照。
C.小说由拔掉薄荷、涂抹薄荷、采摘薄荷,到打算邀请邻居品薄荷茶,作者巧妙运用了“薄荷”这一意象,将婚姻幸福的真谛层层剥开,层次清晰。
D.结尾处“香气从院子里弥漫开来”照应标题“薄荷的邀请”,渲染幸福和谐气氛,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同时也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8.小说中的“她”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有人说,作者用散文笔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美学境界。请简要分析小说“美”在何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