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9-02 14:55
参考答案:
1. 浴乎沂     风乎舞雩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沂:“沂”“舞雩”。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而”“之”“也”。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题干要求围绕“崇明区图书馆借阅情况”这一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调查。所以拟写的访谈的问题应该以借阅管理人员比较熟悉的内容为宜。
ACD所涉及的问题都比较有深度,更适宜于向图书馆的领导管理人员提问,比如A项“最有价值的馆藏”这些问题,需要对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进行一些梳理研究方可合理的回答。C项“某类图书为什么借阅比例高,有什么可推荐的”这样的问题,需要分析借阅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一般的借阅管理员来说也很难回答。D项关于“借阅周期”和“续借情况”等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统计的人也不好回答。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能力。
上文语境“但《红楼梦》作为故事中心展开的家族系统,是荣宁二府所代表的贾家”总说贾家身价的不同寻常,下文从两个角度具体说明不同之处,第一点即④“贾家比之另外的三家,其不同之处在于,它与朝廷有直接的联系”,进而揭示贾家身价更高的原因一,③“这缘于贾政和王夫人的大女儿贾元春,被当今皇帝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为贤德妃”,然后从与朝廷关系方面对“身价”高的情况做一总结,①“这样一来,贾家的身价自然不同寻常”,最后再进一层说明贾府地位不同寻常的第二重原因,“荣宁二公”的功劳、家世基业等也提升了身价,也就是②“何况贾家的荣宁二公都是从龙入关的有功之臣,其家世基业,已历百载,族望地位远非史、王、薛三家可比”。
故选B。
4.C
5.D
6.A
7.答案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
答案示例2:反驳不力。理由是:叙事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作者仅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而且点评式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提炼,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
8.答案示例:阿Q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他在与未庄人的冲突中所表现的自夸又自贱、自负又自嘲为其所独有,其言行、心理展现的保守愚昧、忍辱屈从集中反映了旧中国不觉悟又善自欺的国民劣根性,“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概念。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能力。结合“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可知,“类型化的思想”指向“类型”;“共同特征”指向“共性”和“特征”。故“典型”里包含了“类型”,“共性”和“特征”,没有“原型”。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D.“深入探讨和界定”错误。原文只说“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并没涉及“深入探讨和界定”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分析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应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即“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故选A。
9.这样的处理可以突破“我”视角的限制,便于渲染父亲游泳的细节和内心活动。另外,如果“我”在场就会阻止父亲游运河的“危险”行为,现在这样处理可以避免漏洞,使情节更合理。
10.句中“后视镜”就近取譬,呼应父亲的职业身份,与上下文的“公路”“方向感”等词相照应。这一句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游泳像开车一样掌握方向,把握距离,轻松自在,游刃有余。
11.“双腿一蜷”“一个侧翻”写父亲变换泳姿,用词生动准确,表现出父亲的灵活有力。“脑袋朝下,背朝天空、张开四肢”描摹出父亲从容自在的游泳姿态,很有画面感。“像一只敏捷的青蛙”运用比喻手法,以人们熟悉的动物写父亲此刻的姿态,突出了动作的灵敏,又使画面生动有趣。
12.作品通过表现父亲的前后转变,并着重描写学游泳和在运河游泳的一系列细节,成功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父亲不甘于自我价值的失落,退休后以游泳来挑战自我、证明自我,体现出积极、自信的精神,是一个平凡而富有生命力的老人形象。
13.D
14.C
15.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传递出羁旅的寂寞萧索,而秋天触动诗人,让他心绪难平;二、三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廖廓江天激发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
【解析】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题目的能力。根据诗歌中的“长江”“落日”“前滩”可知,这里展现出的是江上的美丽风光,故标题应为“江上”。故选D。
1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错误。这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故选C。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联中,“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通过“一叶舟”传递出萧瑟的秋风,展现出寂寞萧索的人生感受。颔联和颈联中,“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描绘的是秋光,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感,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之感。尾联中,“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突出辽阔江天的美景和垂钓沧江,归隐江湖的志向。
16. 免职,罢免     仔细
17.B
18.C
19.D
20.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21.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
22.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23.《谏太宗十思疏》
24.乙
25.A
26.借古(王昭君和亲)讽今(北宋统治者一味妥协求和),或借题发挥。
27.①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②通篇正话反说,表面上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实则内心怨愤悲苦,讽刺效果更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