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枣庄东营市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9-20 16:43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C、A、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③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③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解析】1.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张冠李戴,原文为“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可知是指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而不是中国现代小说。
故选B。
2.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范围扩大,原文为“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注意是“之一”;
B.“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强加因果;原文为“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可知并没有说鲁迅、张爱玲等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文中举鲁迅、张爱玲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曲解文意。原文为“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不是“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而是解决“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等问题。
故选C。
3.材料一的观点是“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强调的是我们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强调了立足民族的观点,可以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说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大同”的思想与材料一注重民族文化的观点不符合。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材料一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也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强调克服民族性,与材料一立足民族性观点相反,不符合。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可知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
由材料一第三段“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第五段“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可知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
由材料一最后三段“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可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可知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
由材料二第一段“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可知我们应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
由材料二第二段“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出现的问题可知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6~9.【答案】6.B、B."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简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表述不合文意。写不同人群对窗花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大在审美方面的不同需求,且"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的"最"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7.D、"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表述错误。文中虽有对过往的回忆,但无论回忆的人还是事,体现的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I追求和向往,并没肴"历史的沧桑与沉重"
8.(1)"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
(2)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3)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1)"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生机。(2)"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3)"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
10.【答案】(一)B
(二)D
(三)D
(四)(1)许多达官贵人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贺铸或者去或者不去,(遇到)他所不愿意见的人,也始终不说他们的坏话。
(2)(贵族子弟)立即起身自己脱去上衣露出肌肤,(贺铸)用杖打了他几下,贵族子弟叩头哀求,贺铸当即大笑放了他。
(五)①博学强记,善于作词,他的语言精深婉丽、细致严密,就像是按次序排比编织而成的彩绣。②尤其擅长作曲,能推陈出新,常把别人丢掉的曲子搜集起来,稍加剪裁、组织,便成了新奇的曲子。③贺铸得到黄庭坚的称赞,赞其词作风格像谢朓,有“江南梅子”之句。
【解析】(一)“若某时……某时……”句式相同,“若”是主语,应在第二个“某时”前断开,排除A、D两项;“屏……闭……杖……”的主语都是贺铸,应在“屏”“闭”前断开,排除C项。
(二)“靖节先生”不是自号,而是世称、别号,“靖节”是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给他的私谥。
(三)“一起为《东山乐府》作序”错,原文“俱为序之”的意思是“程俱为这些词写了序”。
(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五)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原文第1段“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可见贺铸善于作词,语言工丽,婉丽缜密,善于推陈出新。从最后一段“黄庭坚自黔中还,得其‘江南梅子ˈ之句,以为似谢玄晖”,可知贺铸的作品能够广为流传,与得到了黄庭坚的赞赏是分不开的。
【参考译文】
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孝惠皇后的族孙。身高七尺,面色如铁,眉毛高耸。喜谈论当代事,谈论从不文过饰非,即便是显贵权倾一时之人,稍不中意,便极口斥责毫不隐瞒,人们以为他侠义。贺铸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工于语言,精深婉丽,细致严密,如织锦绣。尤其擅长作曲,取用别人遗弃曲调,稍加剪裁,都变为新奇。他曾说:“我的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经常疲于奔命。”许多达官贵人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贺铸或者去或者不去,(遇到)他所不愿意见的人,也始终不说他们的坏话。
起初,贺铸娶了宗室的女子为妻,隶属右选,监太原工作,有个贵人的儿子和他是同事,为人傲慢,对他无礼。贺铸查出他偷盗公物,屏退侍吏,把他关在密室,用杖指着他说:“过来,你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拿到家中去,是不是这样?”那人惶恐谢罪说“有的”。贺铸说:“你从此服我的管教,就免于告发。”(贵族子弟)立即起身自己脱去上衣露出肌肤,(贺铸)用杖打了他几下,贵族子弟叩头哀求,贺铸当即大笑放了他。从此那些仗着气势倔强不服的人,都侧目不敢仰视贺铸。当时,江、淮间的米芾以傲岸奇诡知名,贺铸以侠义豪迈与米芾不相上下,二人每次相遇,瞪眼拍掌,议论激烈,终日不相屈服,人们争相传颂此事作为口实。
元祐年间,李清臣执政,奏贺铸换通直郎,通判泗州,又为太平州通判。贺铸终生因为意气用事和喜欢喝酒,得不到理想的官职,郁闷不得志,吃的是宫祠俸禄,(后来)隐居吴下,逐渐远离世故,也不复有当日轩昂之气。家中藏书一万余卷,贺铸亲自校勘,没有一个错字,从此闭门不出养老。家中贫寒,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
贺铸所作的诗词文章,常常传播于世。建中靖国年间,黄庭坚从黔中回来,得到他“江南梅子”的词句,认为近似谢玄晖。和他交往的人,始终亲密的,只有信安人程俱。贺铸自编诗词集,取名《东山乐府》,程俱为这些词写了序。贺铸曾自称唐谏议大夫贺知章的后代,并且推求家世起始,以“庆”为姓,住在越地叫镜湖的地方,(镜湖)本来叫庆湖,(庆姓)为了避汉安帝父亲清河王(刘庆)的名讳,改为姓贺,庆湖也变成镜湖。当时不知是有何依据。因此贺铸自号庆湖遗老,著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
11.【答案】(1)B 
(2)①上阕前两句,由赏菊过渡到饮酒,借酒寻求片刻欢愉,纾解内心的苦闷,虽未写愁,愁却在酒中;②上阕后两句写酒醉之态,风雨中横吹笛,酒醉里倒著冠,如此狂放之态更表明了词人内心压抑已久的苦闷与激愤;③上阕虽不见一个“愁”字,却塑造了一个胸中愤懑、满腹愁绪,只能借酒消愁、酒中寻乐的狂士形象,所以虽无“愁”字,却藏着无尽的愁绪与辛酸。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正因秋已到,作者才劝慰自己也劝慰友人要常让酒杯之中倒满酒”错误。首联“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是记述秋景秋情,并非强调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抓住两个点,一个是“愁绪”,再一个就是“不见一个‘愁’字”,也就是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手法。另外题干限定了回答范围“结合上阕赏析”。根据上阕前两句“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可得出答案①;根据上阕后两句“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可得出答案②;结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上阕所塑造的一个“狂士”形象,虽说无一“愁”字,却处处可感诗人的“愁绪”,即得出答案③。
12.【答案】(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
【试题分析】易错字“冯”“荻”“粟”。
13~15.【答案】风靡一时惠风和畅悄然兴起 蓄势待发、C、不仅拓宽了距离的半径,也延伸了出游的意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及一般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语句,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和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来选择正确的词语。做好这类题,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第一处语境强调的是野外露营的休闲方式很流行,故可用“风靡一时”。风靡一时:靡,倒下;风靡,风行;随风一边倒。指时兴的风气。形容某种事物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流行;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
第二处的语境是“在鸟语花香……流连忘返”,可知是突出环境的美好宜人,故可用“惠风和畅”。惠风和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第三处的语境是:露营的一种“进阶”玩法也开始不知不觉地流行,故可用“悄然兴起”。悄然兴起:不知不觉中,某样事物开始流行或兴盛起来。
第四处的语境是“房车就意味着一个流动的家”,该空前面有“乘兴而行”,故此处可填各方面准备妥妥的房车,随时可以出发,可用“蓄势待发”。蓄势待发:贮备随时可以展现的实力,待机而发。
2.【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类型和用法,重点要会辨析逗号与分号、括号与破折号、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省略号、冒号等易错标点的用法。平常要注意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
【解答】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表示话题转换;
B.表示语意的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语音的延长。
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拓宽了出游的意义,也延伸了距离的半径”搭配不当,应该是“拓宽了距离的半径”“延伸了出游的意义”;②“拓宽了出游的意义,也延伸了距离的半径”语序不当,“拓宽了距离的半径”应该在“延伸了出游的意义”之前。修改为:不仅拓宽了距离的半径,也延伸了出游的意义。 
16~17.【答案】(1)“九九”两阳数相重
(2)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3)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1)重阳节名称的由来(或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
(2)重阳节的习俗(或重阳节的风俗)
(3)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或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中,依据“‘九’在《易经》中为阳数”,可知①处应填“‘九九’两阳数相重”;依据“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可知②处应填“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依据“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可知③处应填“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本题中,第一段结合“故曰‘重阳’”“故又称为‘重九’”“登高节”可知是介绍重阳节名称的由来(或重阳节的由来及别称);第二段结合“重阳登高的风俗”“插茱萸的风俗”可知是介绍重阳节的习俗(或重阳节的风俗);第三段结合“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知是介绍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或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18.【答案】人应该负重前行
  梅花经历严寒。一支独放。傲视群芳;松柏绝境生存。一树临崖。笑向风雨;生命承受重担。毅然挺立。光芒四射。给生命负重。它会因压力而精彩。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往往就是在重担下。生命激发潜能。纵然一跃。完成了另一高度的跨越。抗日时期。中华民族承担着国土沦丧、亡国灭种的压力。民族的生命从昏睡麻木中崛起。面对装备精良、蓄谋已久的日军。他们抛弃锄头、铁锤。走出学校、深闺。顶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日本鬼子的碉堡在中华儿女的奋发抗争中土崩瓦解。民族的生命因负重而精彩!
  纵然压力需要坚实的肩膀才能负担起。但适度的压力却能成为”更上一层楼”的动力。缺少压力的生命。犹如缺少动力的发动机。又怎能加速奋发呢?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的刘翔。创造了中国的神话。抒写了亚洲的奇迹。然而实力超群的他没有打破世界纪录。原因是当他将近终点时他看到了后面的对手已与他相距甚远。他胜券在握。在剩下的跑程中他缺少了压力。也因此失去了动力。试想如果有一名对手与他相距甚近。他很可能已改写了世界纪录册。生命需要压力。适当的压力是催化剂。让生命跑得更快。跨得更远。跳得更高。
  逆境可以扭转乾坤。绝处可以使人重生。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压力。让压力变为我们进步的动力。让挫折变为我们奋发的跳板。当你纵身一跃时。前面将是无限风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则使人亡身。庄宗临危受命连战连捷。国家安定却被伶人所困;唐玄宗逆境称帝励精图治。开元盛世却沉迷声色……在发黄的历史册卷里。阐释着一个永恒的真理:“负重”的生命因压力而精彩。“失重”的生命却因安乐而褪色。
  在适度的范围内给弹簧加重。它会反弹得更高;在可承受的程度上给生命加重。它会飞跃得更远。压力绝不是负担。而更是动力。因为生命在压力中激发潜能。创造奇迹。完成了高度的跳跃。
【解析】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属于“相同型”。三则材料可视为总分关系,第一则是核心,二三则举例阐释。材料一表明轻松会毁掉人的生活,压力能够让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压力越大,生活越真实。材料中“坦荡”,可以是成功,可以是安全,可以是精彩,可以是突破,可以是创新,可以是凤凰涅槃。这侧材料的核心意思不是轻松的危害,而是重在阐释人能承受任何压力,压力能让人变得更充实,更强大,更有可能成功。材料二阐释出物、人及社会等越负重越平稳的道理,也涉及到“经验丰富的人”的引领作用。“负重”,可以是外在压力,也可以是重大责任,可以是困难挫折,也可以是神圣使命,可以是生活困境,也可以是精神负重。材料三写到了华为公司的负重前行,其中还涉及到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负重前行是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一是负重前行能够有助于“突围而出”。就提示语而言,主要提示考生思考时要选好立足点,行文时要具有指向性。要针对今天的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来写。就要求而言,“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意味着必须要辩证综合分析三则材料,并且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综合的程度越髙,则作文的立意必定更为高远。
参考立意:
(1)对待压力要有充分的准备;
(2)正确看待压力;
(3)变压力为动力突围而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