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9-21 15:40
四、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手工艺创作、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
材料二: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制作题材广泛,包含山水、花鸟、唐卡等,呈现出国画意境美的同时,还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立体艺术效果。当下的“非遗”传承人善于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金花的掐丝珐琅画关注作品传达的意义,以此制作的实用性较强的茶盘、食器等生活用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孟金花还突破性的以掐丝珐琅画来表现中国戏曲,将这两大艺术瑰宝融合在一起,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选图、绘图、掐丝、点蓝、干燥、上胶……十余道纯手工工序全部完成后,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才算完成。说话的功夫,只见孟金花左手拿着铝丝,按照绘图进行弯折处理,在平面上构成线条流畅、具有立体感的图案。“掐丝”之后,便是“点蓝”。掐丝和点蓝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构成掐丝珐琅画的灵魂、骨骼及血肉。经过“掐丝”工序的画,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既有中国传统图案的美感,又富于抽象线条的魅力。点蓝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设计图案中并没有标注颜色,作品中花是何种色调,鸟是什么色彩,背景是涂蓝还是描绿,对比是柔和还是强烈……全都在创作者的心里面。孟金花凭借经验和想象选取颜色,搭配色调,手中的作品瞬间变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资源,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首先内容上要新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完善,不断融入文明和新鲜事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还要形式上新颖,不断优化展示细节,不断提升展现形式,不断结合热点焦点,不断畅通传播渠道。只有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千方百计进行创新并推动创造性转化,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创新是“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例如,手工艺类“非遗”不同于纯艺术类,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手工艺类“非遗”还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又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此外,还应注意,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他的寓意不吉祥。”
(摘编自《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手工艺创作、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 “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 手工艺类“非遗”的本源是艺术审美需要,所以其传承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
D. 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美好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
19. 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景泰蓝掐丝珐琅画”有哪些特点。
20. 济南商河鼓子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三则材料,能为促进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8. C    19. ①制作题材广泛。②善于捕捉潮流元素。③“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离我们生活不遥远。④制作流程复杂,手工工艺精巧。  
20. ①要增强人们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意识。②鼓子秧歌传承人要善于捕捉潮流元素,让“非遗”更有活力。③鼓子秧歌要贴近生活,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增强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④锐意创新的同时不忘保护传统,要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有机结合。⑤鼓子秧歌在内容上要不断推陈出新、优化完善,不断融入文明和新鲜事物;在形式上要不断优化展示细节,提升展现形式,不断结合热点焦点,畅通传播渠道。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本源是艺术审美需要”错,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手工艺类‘非遗’不同于纯艺术类,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可知,手工艺类“非遗”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1)根据“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制作题材广泛,包含山水、花鸟、唐卡等,呈现出国画意境美的同时,还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立体艺术效果。”可知①制作题材广泛。
(2)根据“当下的‘非遗’传承人善于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可知②善于捕捉潮流元素。
(3)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金花的掐丝珐琅画关注作品传达的意义,以此制作的实用性较强的茶盘、食器等生活用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知③“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离我们的生活不遥远。
(4)根据“选图、绘图、掐丝、点蓝、干燥、上胶……十余道纯手工工序全部完成后,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才算完成。”“说话的功夫,只见孟金花左手拿着铝丝,按照绘图进行弯折处理,在平面上构成线条流畅、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可知④制作流程复杂,手工工艺精巧。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可以推知①要增强人们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意识。
(2)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当下‘非遗’传承人善于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可以推知②鼓子秧歌传承人要善于捕捉潮流元素,让“非遗”更有活力。
(3)根据材料二第一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孟金花的掐丝珐琅画关注作品传达的意义,以此制作的实用性较强的茶盘、食器等生活用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以推知③鼓子秧歌要贴近生活,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增强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4)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创新是‘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是‘非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基本原则。”可以推知④锐意创新的同时不忘保护传统,要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有机结合。
(5)根据材料三第一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首先内容上要新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完善,不断融入文明和新鲜事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还要形式上新颖,不断优化展示细节,不断提升展现形式,不断结合热点焦点,不断畅通传播渠道。”可以推知⑤鼓子秧歌在内容上要不断推陈出新、优化完善,不断融入文明和新鲜事物;在形式上要不断优化展示细节,提升展现形式,不断结合热点焦点,畅通传播渠道。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松林的诱惑
①漫步于故乡的松林,山风徐徐,松海林涛奏响山间晨曲。几枚干裂的松果静静地躺在山林中,好像带领我回到了儿时与伯爷一同捡拾松果的镜像里。
②捡松果是伯爷的爱好。农村用煤紧张,很多人家都捡松果烧火做饭,它火力足、燃得久,且烟灰少。在母亲的要求下,暑假里的每个清晨,我都要迷迷瞪瞪地跟着伯爷进山。山间松林,无名花卉和野生菌子遍布,芳香扑鼻而来,偶有松鼠从身边灵巧溜过,簌的一声爬上了松树枝干。我背着跟自己一样高的竹篮,一路小跑着捡,生怕被别人抢了先。走走停停,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
③捡松果这活儿要走来走去,弯腰直身重复一个动作。伯爷话少,我跟着他捡了一个星期的松果,觉得索然无味。终于忍不住,我问伯爷:“你不是有很多退休金吗?难道还没柴烧?”伯爷听了大笑,声音在松林回荡,鸟儿都被惊飞了。他摸着我的小脑袋说:“捡松果多有味啊,这么大的林子,咱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可以闻花香,可以听鸟叫,越听越安静。”
④家里人也都觉得伯爷捡松果没有任何意义,努力引他走出松林,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可伯爷完全不配合,仍是提着竹篮一头扎进松林里。不仅家人不理解他,村里人对他更是不理解。村里其他老人常凑在一起打牌、聊天、喝酒,他却最爱一个人进山,藏在松林里。伯爷念过书,文化水平比一般人高。有人喊伯爷去写对联、红白喜事帮忙,能给一些报酬,但是写了两次,他就不去了,除了捡松果,好像再没有他感兴趣的事儿。村里的杨老头开玩笑说,你一个退休的公家人,跟我们抢什么啊,你在山里天天捉迷藏吧,一个人藏、一个人捉!
⑤上初中后,从叔父那里听说了伯爷的一些往事。伯爷是长子,他的父亲去世时,他正在抗战前线,家里停灵三个月都没等到他赶回来,最后只好将老人草草落葬。伯爷是军医,在前线救了很多人,但随他一同去的三个同村的小伙子,都没有活着回来。……叔父说,他有愧疚呢!这愧疚像针深深地刺在他心里。
⑥前些年,国家和社会对抗战老兵给予高度关注。有一天,一个相关组织的工作队伍,辗转多方来到我们家核对情况,他们要给伯爷发放一笔每年都会有的补贴。全家人感到异常高兴,可不曾想,伯爷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自己有退休金,不缺钱。家人被他浇了一盆冷水,产生不小的意见。
⑦我那时还小,确乎有太多的不明白。等到我明白并懂得思考时,我已是一名军人了,严格的军队生活锤炼着我。我常给伯爷写信汇报我在部队的成长。他很为我的人生选择感到高兴,勉励我勤奋进取。虽已年迈,但仍笔力遒劲。我从中看到一个训练有素、内力入骨的前辈军人的干脆和利落。有一次通信,我问起当年他为什么拒绝领补贴。伯爷回信道:我在前线出生入死,是履行军人的天职,不需要用这些补贴来证明,我身上的伤疤其实就是最好的勋章。那些受伤重、生活更困难的战友比我更需要这补贴。
⑧后来,我也遇到很多从前线回来的人,他们对立功、职务与何去何从并不像其他人那么关心,倒愿意为牺牲的战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才渐渐意识到伯爷的不容易、不简单。他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一名军人的职责和担当,只有巍巍松林才能听懂一名军人的铮铮誓言,拳拳心意。
⑨时隔几年,我再次收到伯爷的来信,笔画松散,少了笔力。他告诉我,去冬以来病情稍重,胸闷气紧,提不起笔。信的最后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面这一句,我是没有资格说的,留给你来书写吧!”这话让我十分惶恐,他如此丰厚的一生都完成不了,我该如何践行?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⑩第二年春天,伯爷逝去。遵照他的遣嘱,安葬在松林里。经历岁月沧桑的人,他要选择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只有松林能够让他依照性情、找到安宁,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内心。
⑪回到故乡,再次走进松林,林涛山风不绝于耳,但我的内心却出奇得安静,生活的芜杂焦躁瞬间烟消云散……啊,松林的迷藏诱惑原来就在这里!
21. 文章第二段描绘了松林中的优美环境,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2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可伯爷完全不配合,仍是提着竹篮一头扎进松林里。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叔父说,他有愧疚呢!这愧疚像针深深地刺在他心里。
2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啊,松林的迷藏诱惑原来就在这里”的理解。
24. 文章层层设置了哪些悬念,凸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21. ①渲染了松林美丽、幽静、生机勃勃的诱人景象;
②烘托了我和伯爷捡松果初期轻松愉悦的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为下文揭晓松林的诱惑做铺垫。  
22. (1)扎,钻的意思。这里指家人努力引伯爷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伯爷不听劝阻,毅然钻进松林里去。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伯爷对捡松果的喜爱和对松林的依赖。(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伯爷的内疚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伯爷对父亲、战友的深深的愧疚和内心的痛苦。  
23. 伯爷内心的自责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痛苦无人能理解,他只能选择松林这块心灵的栖息地,去寻找安宁,保持自己的内心。如文中伯爷拒绝家人的劝阻,拒绝给人帮忙的报酬,却最爱捡松果,体现了伯爷对松林的喜爱之情。位于文尾,卒章显志,点明题目,深化中心。  
24. 悬念一:第③段写伯爷有退休金却热衷于去松林捡松果;悬念二:第④段写伯爷不参加集体活动,与村里人格格不入,却最爱藏在松林捡松果;悬念三:第⑥段写伯爷拒绝国家发放的补贴。层层设置悬念,层层揭晓,写出了伯爷的生活简朴,内心丰富与热切;正直善良,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对年轻人的引领和家国情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