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2-12 15:26
参考答案
1 .B2.A 3.D
4.①“有古今无中外论”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因此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②“有古今无中外论”违背了一般通过特殊存在的规律。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5.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解释。
③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了创作蓝本,产生新义;《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从另一种文化角度反观自己。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 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条件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应为“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是民族的、具体的。”
C.“ 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
D.“ 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可知是“文化上”,并不是“历史上”。故选B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 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C.“ 以便于融合一体化”于文无据。依据“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可知原文并没有提到“以便于融合一体化”。
D.“ 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可知,文化差异并不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而是始终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现阶段”。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
A. 意思是:太山不拒绝微小的尘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排斥细小的溪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邃。强调要有宽广的胸怀,广泛吸取他人的优点,才能取得个人成就。
B. 意思是: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强调不良的嗜好、习惯一旦养成,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你本性的一部分,日后则会成为你成功的绊脚石。
C. 意思是: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人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强调要团结一致。
D. 意思是: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第一段观点。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可知“有古今无中外论”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依据“人是社会性动物……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可知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因此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②“有古今无中外论”违背了一般通过特殊存在的规律。依据“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可知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5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由材料一和材料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文化存在地域差异”,《木兰辞》中的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花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由材料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可知,之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木兰形象,是因为美国误读了中国的文学作品,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国的木兰。
由材料二“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正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了创作蓝本,产生新义,《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从另一种文化角度反观自己。因此应当宽容尊重这种文化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6 .B7.D
8.(1)“肿瘤”本指细胞异常增生在体内形成肿块,文中运用比喻,以“肿瘤”来比喻父子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表达了祖父内心深处的愧疚、痛楚。
(2 )利用词类活用,“弥留”是动词,本指病危将死,这里当名词用,作主语;运用比喻,将“弥留”比作“麦壳”,将祖父将死时的寂寞、凄凉写得具体形象,可见可感。
9.(1)从教育问题角度:
①祖父作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为了升学率,起早贪黑,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理想和使命,尽管祖父葬礼上的花圈是虚拟的,但祖父桃李满天下的事实不是虚拟的,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酩酊大醉时会抱着马桶念他学生的名字,人名后面长长的单位与职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临终前的心结竟然是他葬礼的花圈数量,“182”这个数字成了祖父衡量荣誉的标尺,荣誉一旦数量化就变了味,最后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成了一种讽刺。小说体现了作为教师的祖父在死前对“身后名”焦虑(迷恋)问题。
③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爱才如命,渴望“得英才而教育之”,眼中没有人,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祖父去世后葬礼的冷清和他一直引以为豪的高材生们不懂得感恩的冷漠情感。暴露了当代人情感的冷漠和精神信仰的缺失。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 )从亲情问题角度:
①父子隔膜(矛盾):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与家庭亲子关系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祖父把他毕生的精为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甚至把他的父爱也一并给予了学生。对家庭的疏离,造就了父子之间一生的隔膜。祖父的离开对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父子关系冷漠至此,父子间的隔膜如此之厚。
②祖孙隔代亲: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在孙在那里得到了某种回应和理解,祖父同孙子的“隔代亲”,使爷孙俩之间毫无芥蒂、心灵相通。更因隔了一代,孙子“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祖父和父亲间情感的润滑剂,能够客观地、理性地去认识爷爷的理想和人格,也更能理解父亲和祖父的隔阂、矛盾。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这是亲情中温暖的旋律,希望每一代人能找到合适的化解恩怨的方式。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 他的种种表现让‘我’很意外”“这说明祖孙隔膜也很大”错,让“我”很意外是因为祖父口中说“释怀”但眼神里不是释怀,“我”很意外,也不等于祖孙之间有很大的隔膜。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倒叙”说法错误,本文父亲的故事应为插叙,《祝福》用的是倒叙。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1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运用了比喻修辞,把父子之间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比作“肿瘤”,突出父子关系的由来已久、矛盾之深和难以调和,“肿瘤”这一喻体具有形象性,借助生活常识,很容易理解这种矛盾和隔阂。“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表明祖父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以及无法排解的深深痛楚。
(2 )“弥留”一词把动词活用作名词,属于词类活用,而“像一个麦壳”用来形容“弥留”的状态,运用比喻修辞,使祖父临死时的形象具体而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黑色的”“一把就能抓起来”是形容麦壳的形象,也是描摹祖父死前的孤独、凄凉。人死之前弥留之际的感受原本是抽象的,而作者却用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麦壳形象,使这种形象和感受真实呈现出来,语言形象而生动,极具表现力。
9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
(1 )从教育问题角度:
依据“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可知,小说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
依据“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等可见,在崇高的教育理想之下,教师祖父也追逐虚荣,在他的晚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依据“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可见,作为人民教师的祖父,酷爱高智商,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新闻媒体对升学率的过度关注,折射出教育中对“人”的忽视,反映了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
(2 )从亲情问题角度:
依据“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可见,祖父把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但对于家庭而言,祖父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没能尽到家庭的责任和父亲的义务。祖父的光芒像一张耀眼的大网,罩住了父亲的一生,甚至祖父的离世,给了父亲一次从压抑中走出来的机会。冷漠的父子关系令人惋惜。
依据“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可见,祖孙隔代亲。“我”理解祖父的理想、人格、隐痛,爷孙俩之间可以毫无芥蒂的交谈。看到祖父冷清的葬礼场面,“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写下了许多个“虚拟”的送花圈人名,以告慰祖父的在天之灵,尽管花圈是虚拟的,但孙子高度肯定祖父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10 .B11.D 12.C
13.(1)我听说范质在住宅之外,不置办货物产业,是真正的宰相!
(2 )(朝廷)选拔学业有成的士子,不是培植(或建立)私人恩惠,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应该敦促(子弟研习)儒业。14.爱民:①体恤百姓,精择官吏以除民弊;②设置义仓,贮粮以防备荒年歉收。节用:用度节俭,要求个人和亲人都简朴度日。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范质等人自认为是后周旧朝的臣子,过去所作所为有些问题,而且忌惮宋太祖英明聪慧,就请示使用“礼子”,当面领取旨意,退回去后各自写下自己的建议,共同(在“礼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而后呈递皇上裁决)。
“惮”的宾语为“帝英睿”,不应断开,排除AD;“各疏其事”语义已完整,“同”应与后文“列书字以志”相连,表示“共同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的意思,排除C。故选B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会试在院试后次年举行”错误,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他下诏让州县长官教授百姓种田的方法”错误。原文“寻诏州县课民种植”的“课”应为“督促”之意。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居第,住宅;殖,置办;真宰相也,判断句。
(2 )“造士”,学业有成的士子;“匪”通“非”,不是;树,培植、建立;敦,敦促;素业,儒业。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帝谓侍臣曰:‘度田盖欲勤恤小民,而民敞愈甚,今当精择其人。’遂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可知,宋太祖体恤百姓,精择官吏以除民弊;从“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可知,宋太祖设置义仓,贮粮以防备荒年歉收。这些是宋太祖“爱民”的表现。
从“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永康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帝曰:‘尔服此,众必相效。’禁之”可知,宋太祖用度节俭,要求个人和亲人都简朴度日。这是宋太祖“节用”的表现。
参考译文: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日,派遣使者分别赈济各州。这一月,太祖视察国学,下诏扩大、修葺祠堂庙宇,雕塑绘制先圣、先贤像,亲自撰写赞词,书写在孔、颜塑像的底座,让文臣分别撰写其他先贤的赞词,并多次亲临视察。他曾经对身边的臣子说:“朕想要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从此臣下百姓开始重视文献经典。
太祖曾经讲论辅佐大臣,对身边的人说:“我听说范质在宅第之外,不经营置办货物产业,是真正的宰相!”这天,他让范质和王溥、魏仁浦共同辅佐朝政。按照过去的制度,宰相等重臣上殿,都坐在皇帝所赐的座位上议论朝廷大政;他们的奏呈事项官职任命,只写入奏疏和呈状中,皇帝说“可”,降下旨意,奉行就可以了。范质等人自认为是后周旧朝的臣子,过去所作所为有些问题,而且忌惮宋太祖英明聪慧,就请示使用“札子”,当面领取旨意,退回去后各自写下自己的建议,共同(在“札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而后呈递皇上裁决)。宋太祖同意,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就被废除了。
建隆二年春正月,丈量民田。周世宗末年,曾经命令官吏到各州丈量民田,但是使臣大多不称职。到这个时候,太祖对侍臣说:“丈量民田本来是要忧虑怜惜百姓,但却使百姓的疲惫更加严重,如今应当精心选择合适的官贝。于是分别派遣常参官到各个州郡。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又设置义仓,官府收取的两税,每一石中取出一斗,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乾德元年秋七月,太祖到武成王庙,一一观看两庑,指着白起的塑像说:“白起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哪里适合享受配祀!”命今移去了它。
开宝元年三月,初次复试贡士。这一科选拔了十八名符合标准的进士,陶谷的儿子陶邴名字排在第六。太祖对身边的大臣说:“听说陶谷不能教导儿子,陶邴怎么能考中?”命令中书省复试。于是下诏说:“选拔学业有成的士子,不是培植私人恩惠,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应该敦促子弟研习儒业。从今以后,选拔人才,所有涉及享受俸禄的人家,都交给中书省复试。”
太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节制俭省,秉性自然,不故意矫揉造作以掩饰自己。他曾经坐在寝殿,下令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如同我的心,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宫中的苇帘,边缘用的都是青布,太祖经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浣洗过多次的。永康公主曾穿装饰着翠鸟的羽毛的短袄,太祖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大家就会效法你。”不让她再穿。有一天永康公主劝说太祖用黄金装饰肩舆,太祖说:“我拥有天下的财富,用金银装饰宫殿,财力也能够办到。只是想到我替天下掌管财富,怎么能够胡乱使用!”
15 .C
16.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
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
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 面对国势危局”错误。“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国势危局”。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的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陈与义诗尊杜甫”和纪晓岚的评价“真逼老杜”意在说明陈与义写诗风格与杜甫相似,作答时可以从意境、手法、形象、感情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杜甫《登岳阳楼》中选用“吴楚”“乾坤”等意象来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登高》中用“无尽”形容落木萧萧,“无边”形容江水滚滚,意境雄浑壮阔。陈诗通过写“洞庭”和“长江”来写岳阳楼,湖水宽广,江水滚滚,以此作背景,视野开阔,意境宏达。可见,二者写诗意境相似。
杜甫《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写其常年客居异地,一路辗转漂泊,“百年”写一生时光流逝,疾病缠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内容丰富,加强了艺术效果。陈诗颈联“万里来游”中“万里”写空间,“三年多难”写时间,双重叠加,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强了艺术效果。可见,二者写诗笔法相似。
杜甫曾遭逢安史之乱,《登高》中“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繁霜鬓”等词写自己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辗转迁徙,年老多病,愁苦不堪。陈诗《登岳阳楼》作于北宋灭亡三年之际,“白头”“风霜”等词写出了遭遇国难,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内心悲愁。两人人生境遇相近,故其创作的诗中抒情主人公相似。可见,二者写诗形象相似。
杜诗《登高》中“悲秋”“艰难”既感叹国运不济,又感慨人生悲苦;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陈诗《登岳阳楼》中“凭危”“吊古”“无限悲”写作者登高所见,木老波荡,吊古伤今,不免生家国之恨、漂泊之愁。可见,二者写诗感情相似。
17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谦、牧、坼、乾坤。
18 .国色天香鸟语花香挥毫泼墨19.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满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句子是形容牡丹花,用“国色天香”。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第二处,前文句子描写鸟儿在三角梅丛中飞舞欢叫,有花有鸟,突出两者的和谐,应用“鸟语花香”。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第三处,语境中有“一些书法家、画家”的表述,是这两类艺术家在此创作,用“挥毫泼墨”。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充溢了乡韵,素旧拙朴”应改为“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二是搭配不当,“激发”应改为“勾起”,与“乡愁”相搭配。
20 .①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言简意赅②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③书法之骨气21.《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22.①比喻,以“挂甲、排突、硬弩、铁柱”来比喻颜体字形坚韧厚重、方正端庄的特点,将抽象的颜真卿书法的风格具体化。
②拟人,“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赋予了颜真卿字体以人的神态,表现了颜真卿字体方正端庄、正气威严、字字凛然、稳健厚重而不可侵犯的特点。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此处应是指某位书法家对书法的观点,根据后文可知是柳公权,其核心观点为“心正则笔正”。相对“洋洋洒洒”,“心正则笔正”则显得“言简意赅”。故可填: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言简意赅。
②结合后文“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可知是柳公权劝唐穆宗,则此处是唐穆宗请教柳公权书法运笔的问题,故可填“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
③此处为总结句,应该和首段提出的话题“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呼应,且结合前后文可知,谈的还是书法的“骨气”,故可填“书法之骨气”。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先找出短句中的主干句:《祭侄文稿》是祭文。
然后把其他修饰成分加上相关主谓语变成短句。如把“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改为“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改为“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
最后整合以上句子,适当增删词语,使之连贯、通畅得出答案:《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
“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稳健厚重的特点。
“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笔、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
这四句写出了颜体字的刚韧气质和整体的雄浑气势。
“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是拟人的手法,说颜真卿的字带着一副昂首挺胸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把颜真卿的字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字如其人,也写出了颜真卿其人刚烈雄壮的性格特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