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丹东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2-19 09:08
丹东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成为各地政府必要的政务工作。但是,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从专业方面讲,应该加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真性,不仅是指历史文化遗产原有的外形,还包括它内在的历史氛围及其周边的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不是盲目地用现代的材料修补已经残缺的历史建筑,或者是在城市中建造仿古建筑来重新塑造古城风貌,而是在保护历史遗产的灵魂。
比如上海新天地城市更新项目。它“保留建筑外皮,改造内部结构和功能,引进新的生活内容”,改变原有的居住功能,重新赋予里弄旅游、商业、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实现街区功能置换性改造。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历史的信息,延续地方特色,而新天地引入大量的外来元素,使它从传统的里弄转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商业中心,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的角度来说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许多发达国家的保护方法和制度比中国要完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1961年,为了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将昆西市场列入城市的改造计划。昆西市场的改造并没有废除旧有的市场,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使昆西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这种改造既保护了市场的建筑本身,又保留了昆西市场所要传承的历史信息,很好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使昆西市场成为美国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和旅游胜地。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性上说,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包括加强立法,完善行政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冰”是指多地发生的开发商“毁遗”事件,“火”是指各地“申遗”大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现象都是受到商业利益驱使的,充分暴露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上的不足。
宋元粮仓事件是典型的“毁遗”事件。曾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13座宋元粮仓遗址,在当地高档楼盘“如意江南”的开发中被毁。“煞费苦心”的开发商与文化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多次谈判以争取时间,从最初用人工拆除到后来改用大型机械强拆以提高效率,这座1000年前的遗址还未苏醒就与世人永别。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健全。
行政管理体系方面,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像故宫这类属于文化部直接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外,大部分文物都是属地管理,而文化部门只有督查权,却没有执法权和财政权,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管理。
(摘编自杨小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政策性》)
材料二:
继承、保护、弘扬好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均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产的丧失是无法补偿的,其结果将导致精神的贫乏、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整个社会的倒退。
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各个方面矛盾的辨证统一,是居民生存质量及人文环境的全面现代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事实证明,城市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会将自己的文化遗产奉若神明。从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的机遇来看,全方位的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没有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没有城市特色。一方面是发展,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捍卫,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平衡点,才能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是一座城市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书籍、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接受文化遗产知识,但是一般民众还需要通过文化遗存来直接感受它。这些遗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民众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影响,我们保护文化遗产,就要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历史的存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文件指出,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中,为了保存与人类相称的生活环境,使之在其中接触到大自然和先辈留下的文化遗存,这对人类的平衡和发展十分重要。文化遗产构成人类生存的人文环境,具有特殊的环境价值,这种文化空间的巨大浩瀚,这种对历史遗存和文化珍品的保持力,正是城市最大的价值之一。
(摘编自单霁翔《浅析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埋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空前重视,空前破坏”和“冰火两重天”两种说法意思相同,都表示对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和破坏并存。
B.宋元粮仓事件中,受到商业利益驱使,遗址被毁坏,这从反面论证了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C.通过书籍、媒体等方式了解和接受历史文化遗产知识是间接途径,通过参观文化遗存可以直接感受历史的存在。
D.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绝非易事,它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基础,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许多地区纷纷发掘本地文化底蕴,在城市中建古城,这些仿古建筑能留住历史文化遗产的印记和灵魂。
B.宋元粮仓被毁的事件告诉我们,文物归属地管理的制度存在较多不足,可以交给国家文化部门统一规划管理。
C.某校组织中学生参观两城文化遗址,学生接触大自然和先辈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D.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与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只要二者协调平衡,就可以形成城市特色。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市举办“研学古迹”“古都生活”等活动,人们可以穿越时光体验古代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B.某区管委会在当地文化遗址上推倒己经残缺的历史建筑,用现代材料重建,以推进该区文旅产业发展。
C.某市整治私搭乱建的现象,禁止私自改造改建,恢复老胡同里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保护文化遗产。
D.某市整合区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线上文化供给,为群众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搭建了云端桥梁。
4、材料一是如何论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4分)
5、某市为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址,拟向市民征求意见,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先生
卞之琳
“老先生”是从平汉铁路线上的邯郸城里来,在回屯留乡下的路上,偶尔在此打尖。拎了个小包裹,一个徒步的旅客,不知道是由于卷起了下幅的黑长袍呢,还是由于稳重的举止,却被店主人招呼成了“先生”——而且因为他嘴上已经留了一撮下垂的小胡子,
又加上了一个“老”。
其实他并不老,才四十二岁。
也还是遵照了他自己的出门哲学和他的天生特性,他穿了最朴素的衣装,带了最简单的行李,不愿泄漏他的真身份——邯郸城里晋泰钱庄的“管账”。
他用尽了心血,才终于攀上了这个尊贵的台阶,却不料建筑本身——这种山西人特长的传统钱庄业——会在战争里坍倒,在他更无异山崩。
他是山西人。这次是家里来的一点坏消息使得他心里空虚,脚里沉重,在兵荒马乱中,走上不保险的归程。
他和一般山西人一样,不喜欢吃鱼,可是比一般山西人更多一个离奇的解释:“鱼性浮,吃了鱼不会过安定日子。”
他对于吃,根本就不主张讲究,认为东西一到嘴里就看不见了。
认为衣服不如房屋坚固,他还认为衣服轻于房屋。他有余钱总先用以盖房子。
谁一进他“山国”里的老家,就可以看见窗格方方正正的,院子的石板也方方整整,因此房主人脸上嵌着的微笑也似乎方方整整。
可是他却并不如乡里人一样的满足于抱这一种主义:“一所房子,一缸酸莱,一个老婆。”认为这是懒情哲学。
山、山、山,屋前屋后,山环山抱,他常认为是理想境界;可是他难得想到这里的优点在一定时候也就成了弱点。
这种时候确乎也难得来,感谢山西的得天独厚。
民国以来,到处岁无宁日,山西独免于杀伐,“老先生”常以此自庆自豪。
可是现在连山西也在动荡中了。
战争如水,无孔不入。
不但如此,平原如滩,被淹没固然容易;山地如礁石,受冲击却最剧烈。
正因为地险,山西为双方所必争,争了也难以解决。
正因为深藏,他本乡的村子被游击队用作了根据地,侵略者总要来碰它一下,哪怕结果还是弄得焦头烂额了回去。
正因为房子大,房子多,他的家屋游击队来借住过,那倒没有什么,日本兵也两番光顾了。
那可——啊,就是这个挖空了他精神的基础!
事先他倒不是毫无先见。土地最安全,他知道。
地是活的,地里可以长出东西来;地却是搬不动的,放在那里无法盗窃。
屯留是出名的地好,他在十年前就在和长治交界的较平坦的处所购置了六十亩。
每隔一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他总要绕道经过那里看一看,总是很高兴地看了苍黄的大地上那里的千行万行的青青麦色。
打仗了!
好!
让马蹄在那上面乱踩吧!
让车轮在那上面乱碾吧!
让炮弹在那上面挖几个坑吧!
可是才庆幸没有被路切过,他忽然听说地刚被从后方开到的一支部队占了一部分,修了大操场,接着又听说被重新打来的日本兵差不多占了全部,连带邻近的田地,把大操场扩大成了飞机场——“这是你们这些贱骨头的坟地!”他咒骂着。
还不要紧,落水的抓住了一块木片——“我还有钱!”
钱是垫脚石,依照他平素的意见,人是一样高矮的,而人有高矮,高矮就见于脚底下钱垫得厚薄。
可是他究竟保守性重,认为只有种在地里,钱才有稳定的生长。
甚至于要它生长,他都不着急,他只在乎抓住根。
钱本身确是一个根,包含了一切可能性。
钱里有土地,有房屋,有布匹,有酸菜,有醋,有老婆,有子孙……
可是钱却还有一样好处:可以是千行的鱼鳞瓦、万行的青麦苗,而不必就是瓦,就是麦!它是活的,而它又是摸得着的东西——根!
他还保存着三百元银币。
这是他过去财产的很小一部分。他一度悔恨当初没有多存些,还是怪人还年轻,向上心切。
可是终不虚在钱庄过了大半辈子,他总算学得了一点聪明:远在币制改革前好多年,他就窖藏了一批银元。
他慢慢精选了清一色民国三年造的“袁大头”。
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怎样在昏黄的灯前,搬过平滑的肥肥胖胖的袁世凯的侧面,放正了。
当他把它们一排排整齐的放进一间只许他自己用,平时总上锁的房间里炕角上方一块活动砖背后的墙腹内的时候,他兴奋得手都发抖了。
上一年,就是开仗那一年冬天,他回家的时候,他检阅过一次,一切无恙。
可是他始终连老婆、儿子都不让知道,因为不得不如此——为了安全。
现在一封信来把他召回来了,而且使他一路走来都觉得一脚高一脚低。
打仗以来,他们家屋驻过军,也两度到过日本兵,却没有被烧掉。他特别嘱咐在家的二儿子在信上详细报告他房子的情形,不放过一瓦一砖。
可是现在致命的信来了。最近,打扫房屋的时候,儿子报告说,他在那间特别室里,因为打蝎子打动了一块砖头。
拿起来一看。
外面似乎有打栓子或钉子而没有打得进的一点痕迹,再往墙里看去,那里是空的,不见什么东西。
除了另一只蝎子和两张团在一起的昭和十三年(先一年)三月份的旧日本报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使用白描手法对老先生衣着面貌作简单勾勒,既交代了人物身份,也表现了人物保守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
B.老家“山环山抱”的自然环境被老先生认为是“理想境界”,主要是他觉得这儿能够使他在战乱的环境中独保安宁。
C.老先生“心里空虚”,表现他在归乡途中的心态;“脚里沉重”,是他在失去钱庄“管账”身份后内心失落的表现。
D.作为抗战主题的小说,作者的着眼点并不是战争的残酷性,而是用舒缓的笔调写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改变。
7、关于文中老先生私藏三百银元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藏银元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钱的珍重、也为后文银元的失踪埋下伏笔。
B.私藏银元是为不安定的将来做保障,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所以瞒着老婆儿子。
C.私藏银元与建房置地的往事,曾经是老先生的自得之事,而今却成了心头之痛。
D.老先生认为有钱就能拥有一切,这既是他的人生哲学,也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8、文中画线句子是老先生的内心独白,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6分)
9、小说结尾交代老先生私藏的银元不翼而飞,这个结尾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