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2-21 16:01
参考答案:
1.C2.B    3.C    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
②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
③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只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
C.“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错误。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
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错误。结合原文“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草”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
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D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D。
C.“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
6.B7.C    8.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
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
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
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惯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9.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
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说法错误。“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的“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
C.“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法错误,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说法错误。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更加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说法错误,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并不是萧让的视角。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鉴赏情节的能力。
结合“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
结合“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
结合“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可知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
结合“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可知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可知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结合“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
结合“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可知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10.D11.D    12.C    13.(1)太子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
(2)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14.①子良对策:请与而复攻之。弊:未必有胜算。
②昭常对策:不与东地。弊: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③景鲤对策:不与东地,向秦求救。弊:失信天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
“地”是“献”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
“死父”是“不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彭泽去家百里”的“去”,距离;句意:彭泽县离家一百里。
C.正确。
D.错误。与下文“其缩甲则可”不同。弊甲指破败的铠甲,下文的“甲”指“披甲的人”,借指士兵、部队。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错。“五尺”为小孩,六十岁也不是指自己。原文意思是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①“辞于齐王”,状语后置,向齐王告辞;“隘”,阻止;“归”,使动用法,让你回去。
②“受命弊邑之王”,省略句,受命(于)弊邑之王,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是”,这;“矫”,假托。
14.本题考查学生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子良、昭常、景鲤三人分别有不同的对策。
由“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可知,子良的对策:请与而复攻之;齐国为万乘之强国,与齐国作战,胜负未知,故其弊端为:未必有胜算。
由“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的对策:不与东地;由“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可知,其弊端为: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由“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可知,景鲤的对策:不与东地,向秦求救;由“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可知,其弊端为:失信天下。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15.B16.①范诗借陆机诗句反其意用之,是说自己不信京城风尘会染黑自己。诗人怀“素心”,爱“云水”,结句用典表明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有坚守自我心志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②陆诗化用陆机诗句则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诗人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的郁闷落寞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语言等的能力。
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
陆诗中,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说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结合背景可知,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内心郁闷落寞,因此用想早点回家飙到内心悲愤之情。
17.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汩”“觞”“酌”“眄”“觞”“樽”“烹”“篱”“酹”“匏”“匪”“豺”等。
18.浑然不觉 不可小觑  因地制宜    19.C    20.①借助诗句提出问题,既让读者对明月产生联想与共鸣,又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与宇宙的联系,富有文采。
②与下文现代化城市的光污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空前“人们往往对废气、废水和噪声等显性污染比较敏感,而对光污染危害”可知,此处指人们对光污染并不敏感,可用“浑然不觉”。“浑然不觉”,毫无察觉的样子。
第二空,根据空前句“事实上,亮如白昼的夜晚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健康、文化美感及生态平衡造成了负面影响”可知,此处用于形容光污染的危害很大,不可小看,可用“不可小觑”。“不可小觑”,不可小看。
第三空,根据空后句“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可知,此处指城市中暗夜保护区的划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明暗,可用“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①成分残缺。“通过……对于……”缺少主语,可删掉“通过”。
②句式杂糅。“对于……方面”句式杂糅,应为“对于……”或“在……方面”。
③语序不当。“长远和现实的”语序不当,应为“现实和长远的”。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本句引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的两句诗,借助诗句提出问题,既让读者对明月产生联想与共鸣,又能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与宇宙的联系,富有文采。同时,本句引用位于文段开头部分,与下文现代化城市的光污染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文章感染力。
21. B     D     A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性,具体考查学生的补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整个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句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本题已经提供了四个句子,考生只要分析语境,找到与这些句子之间的相关点即可。
第一处,前面说“身处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里要抓住“世界”“前所未有”“大变局”这些信息,因为是前所未有的,且是大变局时代,所以需要“全方位研判”,需要“高标准筹划”,要“破解突出矛盾”,所以确定是B;
第二处,前面说“身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里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这一信息,因为是“新一轮”,且是“前夜”,所以需要“聚焦前沿”,需要“瞄准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所以确定D。
第三处,前面说“身处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这里要抓住“国家民族”“决战决胜时期”,因为是“决战决胜时期”,所以需要“强势崛起”,故确定A。
第四处,前面说“身处随时竞争的拼杀时刻”,这里要抓住 “拼杀时刻”这一关键信息,可见是极为关键的时刻,需要的是“速度”,是“冲锋”,所以确定C。
22.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详解】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该题是长句变短句。长句就是只一套主谓宾,定语较多较长。长句变短句,就是把长句的主干择出来,再把定语加以变化成为具有主谓宾的完整句子。主干是巴黎之行让我对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第二句要加主语,即他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第三句同样在为前加上主语。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守住内心就是要守住初心,坚守理想,坚定信念。正心明道,就是要心正,要心有所守,要知晓道理。怀德自重就是要有好的品德,自尊自重。要做到“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要勤掸“思想尘”,要经常拂去心灵上的灰尘,不断自我净化。
材料二引用苏格拉底的话“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心灵的田地里,要保持内心的纯正,最好的办法是用信念、理想、初心占领内心,而不要有其它的杂念。
要求新时代的青年谈感悟与思考。“思想尘”“田间杂草”是比喻的说法,人们心田中不好的思维如同杂草,要拂去它,要耕耘好自己的心田,坚守本心,让坏种子没有成长的机会,让心中真善美等优秀品质得到增长,让心正,让德明。
行文思路:由名言引入观点:勤掸“思想尘”,除心间杂草。先分析“思想尘”,心间杂草的危害,然后论述如何去掸“思想尘”,除心间杂草,接着强调掸“思想尘”,除心间杂草的作用,最后收束全文。
立意:
1.掸“思想尘”,除心间草。
2.清除心间的杂草。
3.去除杂念,坚守初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