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州中学等四校2023届12月阶段调研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2-25 15:03
苏州中学等四校2023届12月阶段调研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 “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
微风(吹动)岸(上)细草,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
或者是——
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
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
或者是——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
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
(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材料二:
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
(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
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
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
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
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
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
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
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
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
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4分)
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曲
贾平凹
进山走十里,便是小河镇了,沿着镇东的石阶路,一级一级走下去,就到了小河边。太阳正红的时候,人们就从田埂上过来洗衣裳,一人占一块光溜溜的石头。洗呀洗的,有人就到河边那棵皂角树下去:那树好大,独独地站着,一嘟噜一嘟噜吊下皂角来;一个女孩子就坐在树下玩“抓石子”。来人一走近身边,她马上站起来,说:
“买几个呢?”
“三个。”来人将六分硬币丢在树下的碗里。
她在怀里一掏,掏出个精巧的小棒槌。一扬手,棒槌飞上去,便有三个弯角皂角落下来。她又自个玩起“抓石子”来。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谁家的女儿,我们并不知道。夜里谈论起来,都说这儿水好,人好,山上如果再长出树林子来,那真叫个好地方了!就为这树林子,我们才在这儿住下来:那时节,我们搞绿化,为了保证飞机定期来撒播种籽,便在镇下的河滩上修一座飞机场。八月天里在沙土窝里干一晌,衣服就臭了,任务紧了,十天半月也顾不得换。镇上有的妇女就找上我们,出一角钱给洗一件衣。
这天中午,我拿了衣服刚走到河边,一个高颧骨的女人就迎上来要洗。
“同志,一件一角五。”她说。
“天话!”我笑了,“洗一件衣服就要一角五?”
“才一角五呣!够便宜了。”
“你们工人,一挣一沓沓,在乎半包烟钱?让我洗了,也不过多吃斤把盐。”
这当儿,女人的头上咚地落下一颗皂角核儿。她哎哟一声,揉了揉,再看看我的脸色,又说道:
“那就一角三,你们挣钱人才叫小气!”
我扭身打算自己胡乱洗洗得了,她一把拉住我:
“好了,你也是为我们绿化来的,不是外人,一角二吧。”
她笑着,将纸币卷了棍儿,插在发髻里,就到皂角树下买皂角。那女孩子却并不理她,只管玩“抓石子”。那不是石子,是一把皂角核儿磨成的,玛瑙似的。
“我买一个皂角。”她顺手将二分硬币递过去。
“皂角涨价了,二分五。”女孩子还是玩她的“抓石子”。
“这么贵呀?”
“你发了机场财,还嫌贵?”
“噢,刚才是你打我呀?”那女人揉着头,“快卖给我吧,二分。”
“二分五。”
“你卖别人二分,为什么卖我二分五?”
女孩子唰啦一下收了手中的“子儿”,说:
“你还问我?你钱头子这么黑,刮到工人身上了?!”
女孩子站起来,一个跃身扑上去了。那女人惊呼一声,手里没了衣服,摸发髻,纸币棍儿也没了。女孩子把钱扔给我,说:
“叔叔,我给你洗!”
那女人很臊,要来打孩子。女孩子一下子掏出棒槌,说:
“你来!看这棒槌!”
女人骂了句什么,恨恨地走了。
女孩子靠在皂角树上,咯咯地笑起来了。
晚上了,我从机场工地回到房东家,正和房东的小女儿小七在院里乘凉,有人咚咚地擂打院门。小七背起书包就出去了。房东说:这是上柳儿家做作业去了。我问柳儿是谁。
“就是河边卖皂角的那个呗。”
半夜里,小七回来了,捧着我那件洗净晾干的衣服;她的四个兜里,却鼓囊囊地塞满了皂角。我问她怎么买这么多,她说:
“柳儿送的。”
“送的,柳儿这么舍得!”
“她全摘了送人了。”
机场修好跑道以后,开始建屋舍了。我负责去河里挑水,每次,都见柳儿在河边洗衣裳。看那皂角树,皂角果然全没有了。
“你怎么天天都在洗呀?”
“你怎么天天都在担水呢?”
“我是在修机场。”
“我……也是在修机场。”
这一天,我在房东家吃早饭,小七刚扒了两口,就嚷着要去洗衣服。她娘说:“又是谁来勾魂了!”我端了饭碗出门,看见墙角站着一个小姑娘,提了一篮子衣服,正挤眉弄眼地和小七打暗号。我认出是柳儿,就说:
“你又要去洗衣服?真干净!”
“是没你们脏!”
柳儿说着,还拿手掰了红眼羞我。我笑着说太忙了,平日在城里才叫干净,如今钻山了,还讲究什么呀?没想她变了脸,质问道:
“山里咋?山里脏?!自己脏得像个猪,还嚼起山里的不是了!”
她似乎要和我骂架,我赶忙向她认错。她却极快地跑了,又回头冲我一笑,那是一个很诡的笑。
吃罢饭,我进屋去换那身脏衣服,却怎么也找不见了。我匆匆赶到机场,担上桶去挑水。河边上,洗衣人很多,紧挨河岸的草坪上,石头上,晾满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我走过时,突然发现一件工作服极像我的那件脏衣,蹲下看看衣上号码,正是我的。我的衣服怎么会到这儿呢?一抬头,就在那皂角树下,坐着柳儿和小七,吵吵嚷嚷地在玩“抓石子”。
我明白早饭时的那场双簧戏了。
“我要捉你们贼了!”我走近去说。
她们看见了我,一对视,就低头又玩“抓石子”,但终憋不住,咯咯地笑了,说:
“你要捉哪个?满滩都是!”
我朝河岸一看,那晾着的一大片衣服,绝大多数都是工作服。但河边没一个工人,除几个大人外,全是些孩子。他们全都举着棒槌,在石头上捣碎了皂角,就包在床单、枕套、脏袜里捶起来。河面上一片白泡儿,阳光下,闪出五颜六色,有光环在那儿流动。我脑子里嗡嗡轰响了,似乎才明白,这两天工人们的衣着怎么就干净了呢!(选自 《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一名来小河镇参加飞机场建设的工人,建机场是为了定期撒播种籽,解决当地的绿化问题。
B.柳儿是在河边卖皂角的小女孩,她帮我赶走了想发“机场财”的高颧骨女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我”说的“在城里才叫干净”使柳儿不满,这一情节意在表现“我”和她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隔阂。
D.柳儿和小七等悄悄约定为工人们洗衣服,这一事件被作者写得曲折有致,传递出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7.关于文中柳儿将皂角“全摘了送人”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情节是在与小七的对话中交代的,但小七并未告诉“我”柳儿这么做的原因。
B.这一情节巧妙地暗示了以柳儿为代表的角色群体对工人们怀有的热情和善意。
C.柳儿不打算再靠“卖皂角”赚钱,她将皂角送人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帮助工人们。
D.柳儿将皂角全部送人的举动看似突然,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正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8.小说设置了“小河镇”这一特定的地域环境,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说,贾平凹创作模式的轴心是一个“情”字。请结合本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