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1-19 09:52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意识的存在。尽管神话是对自然万物幻想式的解释,但是它仍然是一些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神话中英雄形象反映出来的真、善、美以及正直、大公无私、诚实等高贵品质都是原始先民社会中的道德典范及行为要求。虽然在上古时期还没有道德这一准确的概念,但是初民生活中无成文的行为规范要求已经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对于真善美的宣传和颂扬是人们得到共识的普遍道德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集体劳动和相互关心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特征。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氏族成员都以维护自己部落的共同利益作为最高法则,这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集中地出现在了我国的古代神话中。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鲧禹、还是炼石补天的女娲、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可以看出,道德这一观念形态,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并成为调节氏族成员之间以及氏族部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一准则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但是已经为人类的道德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道德类型。中国神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
有学者研究指出,神话是人类文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它不是理性解释或艺术幻想,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神话被认为是神圣的,存在于仪式、道德与社会组织中,同时又是原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积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类的生活、命运及种种活动都是由它决定的。它为人们提供了仪式和道德行为的动机,还告诉了人们如何去进行这些活动。
神话作为对远古现实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远古时代的道德价值、社会秩序与信仰等方面曾有的模式。因此,神话的道德规范功能也一直受到学者的注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朴素伦理观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媛《中国古代神话的教育价值探究》)
材料二:
中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它是古代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最朴素的题材。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主题,是人们最早的精神观念与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道德凝聚力。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德人物形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神话传说具有深刻与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但它的叙事方式却并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相反,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用神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话传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们乐于传播,让我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神话传说内容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深入人心,历久弥新。这种寓教于乐、以小见大的道德教育方式总能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让人全身心紧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神话传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而紧张不已,从而引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共鸣。
(摘编自阮丽凤《中国神话传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话虽是人类原始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B.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是完美伦理道德的化身,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
C. 神话传说虽借助娱乐化的方式传播,但它并不是聊以消遣的故事,而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 神话传说总是通过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结局来直接给人们警示与告诫,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对中国传统神话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 在没有形成统一道德准则的上古时期,神话宣传的真善美成为人们共同认识和道德追求。
C. 中国传统神话虽然体现的是古代伦理利益准则,俱其德育功能在今天仍然具有教化意义。
D. 古代神话的传播靠的是其通俗易懂,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神话的世界》:我们对神话的世界,当然不能学无智者的盲目信仰、然而也不能学主智者的执意反抗,可以分道而并行,可以异时而两立。
B. 鲁迅先生《破恶声论》: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淑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感也。
C.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那是将信仰表现出来,给道德以保障并加以执行。
D. 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随之消失了。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其中“自强”“厚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己经有体现,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4分)
5. 如何有效发挥传统神话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 C2. D3. C
4. ①神话是原始初民精神追求的体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体现的都是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②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体现了先民的共同道德追求,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5. ①继续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②优化传统神话的叙事方式,让其传播更广泛,使受众更乐于接受;③赋予传统神话新时代的要义,与新时代生活相联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它仍然是对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及精神追求等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错,曲解文意。材料一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可见,原文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而选项没有这样说。
B.“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错,过于绝对。材料一说的是“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可见,原文并没有说“他们都能为了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于献身”
D.“因此它能成为民众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错。材料二说“神话传说……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可见选项的说法因果颠倒。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错。材料二只是说“中国神话传说在文字创造之前一直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可见,材料中并没有说如果将内容高雅化、反而会不利于神话的流行转播,选项说法是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
A.郭沫若阐述对神话世界的态度和解决方式,不是阐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鲁迅这句话阐释神话的起源问题,不是阐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马林诺夫斯基这句话强调的是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马克思这句话是说神话具有历史性,且神话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失去存在的基础的特点,没有阐述神话的德育与教化作用,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1)根据“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初民的生活情景、社会状况以及精神追求……神话正反映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他们为着公共的利益,敢于牺牲、不屈不挠,往往表现出正直、刚毅、诚实的高贵品格。这一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反映是很充分的”可知,神话是原始初民精神追求的体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体现的都是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2)根据“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射日除害的后羿、治理洪水的鲧禹、还是炼石补天的女娲、遍尝百草的神农等等,他们既是人们理想化了的天神,也是为部族的共同利益而勇敢献身的英雄,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中国神话形成了重视社会责任、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中国神话中的神也往往是完美的伦理与道德的化身,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标榜和偶像。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中国神话是善的神话,反应了人类早期的道德追求”可知,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具有高尚纯洁的个人品性,体现了先民的共同道德追求,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那些人民大众极其熟悉的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一直以来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这些经典的神话传说塑造了许多道德人物形象,包含着大量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鞠躬尽瘁、尽心尽责、不畏艰苦、坚忍不拔……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正是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格。这些神话传说中的道德主题在传播过程中世世代代地影响着中华儿女,它们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建议:继续挖掘传统神话的精神内涵。
(2)根据“其叙事形式活泼有趣,让人百听不厌。尤其对于儿童来说,用神话故事来进行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比枯燥无味、苦口婆心的教导有趣多了。神话传说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不仅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还让人们乐于传播,让我们的神话传说生生不息,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建议:优化传统神话的叙事方式,让其传播更广泛,使受众更乐于接受。
(3)根据“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感悟、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道德题材。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传说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直接给予人们警示与告诫,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建议:赋予传统神话新时代的要义,与新时代生活相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一段时间彻底从他记忆中藏匿了,中断的切口是他在弄堂里奔跑,有千军万马在身后追随,所谓千军万马,不过是他的兄弟及邻家的男孩。他一直跑到后门口,祖母身前,祖母将手指探进他的后衣领,说了声: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这是从她相继两代的育儿经验中得出的方法,百试不爽。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
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再有被母亲还是祖母挟持着起来,去医院挂号,在等候的长椅上继续昏睡;有几次母亲试图让他睡在膝上,可他的身量和心理都已不适宜躺在母亲的怀里,于是挣着出来。体温表冰凉地放进舌下,很快又滚烫地取出;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
祖母探这小人儿的后颈时,其实已经在发热,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依然无知无觉。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祖母自然不依,立马驱去床上躺着,这一躺下,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再量体温,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思忖一时,决定去医院。
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急诊间满是发热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是诊为热伤风,打一针退热针,再配些药片,便退出来。虽是昼长的季节,此时亦已暮色满天,街灯亮起,催促着夜晚来临。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问他想吃什么,回答面条;又问面条里放些什么,回答什么都不放;祖母说,原来是要一碗阳春面,回答却很坚执:“阳春”也不要!显然食欲不振,想吃得清淡,只是不知道“阳春”仅为修饰,与任何实物无干。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
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寒热就像潮汐,自有运动的规律,一夜过去,早晨醒来又是新鲜活泼的一天。这一晚格外平静地过去。那孩子的兄弟比平日乖许多,早早也上了床。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
由于早睡,那夜是要比以往漫长。小兄弟有一两次醒来,朦胧中,房间里有黄黄的电灯和轻轻的呢喃,是祖母服侍哥哥喝水,吃药,还有撒尿。那小的是有纠缠的习惯,可这一夜却不,翻个身兀自睡熟。小孩子都是有感应的动物,感觉到不寻常,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事端。所以,潜意识里就有回避,存了侥幸,也许,一觉醒来,一切回到原状。灯光在眼睑里恍惚一下,又被睡眠盖住,将发热的同胞手足留在了灯下,连同墙上摇曳的影。七月的夜晚,其实是爽利的热,身下竹席滑滑的,风习习拂过身上。热杀去了黏滞的物质,空气变得轻盈,很远的地方的声音和气味传过来,又扩散开去,这静谧里有了一股跃动,飘然的。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
睡眠席卷了夜晚。
(节选自王安忆《救命车》)
文本二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创作风格最嬗变的作家之一,王安忆从创作伊始就对现实主义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沿袭着按照生活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她努力探寻着现实的自然原貌。在回望自己独特人生经历,书写个体生命特有体悟的过程中,她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不同于我国古代写实传统中强调的“实录”,也不同于“五四”以来政治性观念映射下对生活的客观反映,王安忆崇尚的客观真实更具有西方现实主义所倡导的认识论上的意味。
(节选自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中的“真实性”阐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昏睡中杂乱的印象的描写,渲染了朦胧隐约的氛围,表现生病中的孩子虚弱单薄的形。
B. 祖母用捂被子发汗退热的老办法,使孩子的体温不降反升,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
C. 母亲和祖母二人因孩子生病争吵,又因孩子的童真和解,细节中体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
D. 小兄弟在哥哥生病时像有了感应,并不纠缠,“兀自睡熟”,充分表现小兄弟的乖巧懂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人物没有有个性的姓名,只有"他""这小人儿"等代称,使其生命体验具有了概括意义。
B. 小说从寻常百姓家的小危机写起,语气平和温厚,主要以白描手法,凸显平常人家的生活气息。
C. 小说景物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风习习拂过身上”,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孩子的病情好转。
D. 小说影像化的叙事风格,对光线格外偏爱,如“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让小说有画面感。
8.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 文本二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将“真实性”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原则。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小说创作“真实性”的。(6分)
【答案】
6. B7. B
8. 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故事,冷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次感冒危机,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②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
③叙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本文在叙事时选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
9. ①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②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③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通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的家庭凝聚力,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
④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文中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面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写出了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说法错误,原文为“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可见年老的祖母是用的历年的法子,并不能表现年老的祖母思想的落后。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主要以白描手法”说法错误,主要是细节描写。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
“祖母探过后颈之后,还有一段杂乱的印象,所以,记忆中那个切口并不是齐整的,而是很有些毛糙,如同藕断丝连的意思”“那一段杂乱的印象是以昏睡为主,在昏睡中间杂着祖母向母亲的诉说,母亲对祖母的抱怨,以及对兄弟的呵斥”“脚踩到地上,没有站起来,而是蹲下去,最后是负在父亲的背上;药片送进嘴,再原样呛出,又碾成粉状,和了水灌下,在喉咙口打着旋。酒精辛辣凛冽的气味四处都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回忆故事,冷静、客观地记述了童年的一次感冒危机,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医院去过了,针打过了,药也吃下了,再加上捂被子发汗的老法,余下的就是等待”,按时间顺序围绕发烧前后展开情节,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
“白日的暑气略退去,风吹来有些微凉意,方才的退烧针起了作用,那孩子振作了些”“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灯光里的几只青虫瞎撞着飞行,骤然在黑暗中匿去”,叙事时选取“微风、青虫、蚊香”等多种物象,注重景物的细节描绘,富有画面感。叙述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取材于现实,贴近读者生活。“怎么没有汗?祖母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是探他们的后颈,倘是汗津津的发黏就没事,放他们再继续奔跑;相反,滑溜溜的干爽,一定出毛病无疑”“可怜那孩子烧成这样还能自己站住,由母亲和祖母套上毛衣,随着走出家门去医院挂急诊”,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孩子发烧生病的小事件,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形象立体,给读者以真实感。“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由她解开棉被,却见那小孩像剥了皮的老鼠,浑身赤红着打战,无奈再将棉被裹上”“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通过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如祖母和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同时发烧的孩子因为大了,即使发烧无力也不肯偎依在母亲怀里,最小的孩子见哥哥发烧也不粘人了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主题映照现实,易引发读者共鸣。“祖母与母亲相视一笑,婆媳俩在争吵之后和解了”“这平静里藏着些指望,因此指望又生出欣悦。这也是平常的居家日子里的波澜,微小的危境与解脱,凝结的亲情,将一家人团得更紧”,通过描写面对“感冒发烧”事件表现出来的家庭凝聚力,映照了现实中危机面前家庭的温馨和谐,凸显人性美。
场景描写细腻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然后燃起一盘蚊香,苦涩的烟在木地板上弥散,缠着桌脚与床脚盘旋缭绕”,对蚊香烟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大人呢,急躁过去之后安详下来,将病了的那个掖紧被子,没病的也搭上一角毛巾毯在肚子”,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