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四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3-04 18:07
参考答案:
1 .B2.B 3.C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能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传统“义利观”中的“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也就是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5.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辩”,但模糊抽象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一直延续影响到宋儒的理欲之辩;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错误。“义利之辩”出现在殷周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而具体明朗化。
C.“ 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错误。原文是指孟子对“利”的看法“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辩”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
D.“ 因此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错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可能会产生冲突,是客观事实,并不是因为孟子的观点才会出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 与孟子不同”错误。孔孟都认为在义到取舍时将义摆在第一位,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
故选B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 叶适的意思是“不能离开事物而谈论所谓超越的道德本体”,不能作为材料中“义利观”的论据。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可知,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强调“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传统“义利观”中的“义”。
由“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可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也就是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可知,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辩”,但模糊抽象的理解;
由“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
由“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乎回仕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知,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一直延续影响到宋儒的理欲之辩;
由“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可知,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
6 .B7.C 8.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9.从开篇到第⑪段,是主要情节开始前必要的交代和铺垫:作者从“乌龟市”这一地名起笔,依次介绍“此地”“此门市部”“此食堂”;接着顺笔引出“烩面摊”和红鼻子大叔,然后集中笔墨,描写大叔“精彩”的外貌和“更精彩”的做面技术;再写过路农民对烩面的普遍喜爱,最后写“我”对碗烩面的神往。可见,这部分内容既再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物质贫穷馈乏的状况,又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烩面的鲜美无比。它使后文展开的动态故事合情合理,感人肺腑。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 小说中有多处对“我”的心理描写。如“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又如“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故选B 。
7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 吝啬”错。“抖楼抖搂挖出”是因为收得紧,“捋直”“小心”是爱惜钱和尊重红鼻子大叔的劳动,“眼巴巴”是等待烩面时的专注和急切。
故选C 。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结合“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可知,红鼻子大叔发现“我”从家里偷米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它教育我们对待一个孩子,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
结合“红鼻子大叔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十,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可知红鼻子大叔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后,又把米还给“我”,用俗语对“我”进行了委婉的教育,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
结合“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可知,它教会我自律,“我”在红鼻子大叔的教育下,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以管住自己的嘴,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要防止因小错误不断发展而酿成大错误等道理,大叔的教诲令“我”受益终生。
因此“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梳理⑪段之前的情节结构:第①段作者从“乌龟市”这一地名起笔,第②③④段依次介绍“此地”“此门市部”“此食堂”;第⑤段接着顺笔引出“烩面摊”和红鼻子大叔,然后第⑦⑧段“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集中笔墨,描写大叔“精彩”的外貌和“更精彩”的做面技术;第⑨段“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再写过路农民对烩面的普遍喜爱,最后第⑩段“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写“我”对一碗烩面的神往。
分析可知,⑪段以前的内容主要表现故事发生的年代物质贫穷馈乏的状况,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烩面的鲜美无比,给人的无比诱惑,以及“我”对烩面的垂涎和神往。而下文开始写“我”禁不住诱惑,偷拿家里的米换美味的烩面吃,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烩面给“我”上了一堂成长课。可见,从开篇到第⑪段,是主要情节开始前必要的交代和铺垫,没有这些铺垫,后文情节显得突兀,缺少打动人的力量,人物形象也不会如此生动和鲜明。
10 .A11.D 12.D 13.(1)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
(2 )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14.公卿大臣恳请原因有二:一是宫里低下潮湿,不便居住;二是合乎情理,《礼记》有依据。唐太宗不答应因为建楼花费太大,不符合明君之道。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署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
“依《礼》”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季夏之月”中“季”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不能断开,排除BC;
“秋霖”是“方始”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也可以指第一人称‘我的’‘我’……表谦称”说法有误,指“我的”或“我”是先秦的用法。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太宗指出……”张冠李戴,结合原文“魏徵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可见持这一观点的是魏征。
故选D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谤议”,指责议论;“徇”,遵循、满足;“共”,共同享有。
(2 )“逮”,及,比得上;“过”,超过;“道”,方法。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公卿大臣恳请原因有二:
“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可见一是宫里低下潮湿,不便居住;二是合乎情理,《礼记》有依据。
唐太宗不答应的原因是“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因为建楼花费太大,不符合明君之道。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 二十 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
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暑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唐太宗说:“我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从前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 10户人家家产的经费而作罢。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公卿大臣们再三恳请,太宗始终没有同意。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 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15 .C16.①“转”在内容(时空)。前四句抒写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来年春茶和眼前的红梅一片。
②“转”在手法。前四句为抒情,抒发今昔对比,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转为写景。
③“转”在情感。前面四句写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 颔联用互文手法”错误。互文理解有误,颔联是分写二人,朋友不殊往日,而自己已是白发老翁了。
故选C 。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
首句“觥船相对百分空”写觥船送别。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回首当年,真有百事成空之感。次句“京口追随似梦中”追忆京口旧游,诗人现在回想起来,往事竟像在梦中一样。“落纸云烟君似旧”一句称誉陆游,言他虽然入蜀多年,而诗风慷慨,挥毫染翰,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盈巾霜雪我成翁”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在国事艰虞之秋,未能多为国家宣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这两句分别写两人当前的情况,表达了彼此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前四句,抒写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
颈联“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诗人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下一年的春天,那里的白叶茶,该争先吐出白色的芽叶了。而在此刻分手之际,已经腊尽春回,红梅好都已迎年开放一片嫣红了。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来年春茶和眼前的红梅一片。
从手法上看:
前四句,抒发今昔对比,抒发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借景抒情。
从情感上看,
前四句抒发了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
17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覆,陛,沃,吠,巷,颠,轩,圃。
18 .①泛泛而论
②不可或缺
③操之过急19.D 20.化石作为能源最重要的底线保障,这一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具有可持续性。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强调对碳中和聚焦的问题,不能以一般的态度笼统地对待,可选“泛泛而论”。“泛泛而论”,指笼统地说。
第②空,语境指碳移除技术非常重要,不可缺失,可选“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③空,根据语境中“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提示,可选“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因果倒置。“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是因,“碳中和在整体上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是果,排除AB;
二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碳中和在整体上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碳中和在整体上”统领前后两个分句,关联词应位于其后。
此外,AC 中把原句中的“竞争力”改成了“竞争”,而“竞争”不能和“强”搭配,修改出现了新错误,排除AC。
故选D 。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变换句式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手法,在变换句式的时候去掉修辞进行转述即可。本句“化石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可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本题关键是以本体置换句子中的喻体。
本题,以“压舱石”喻“底线保障”,以“驶向可持续的未来”喻“化石能源的可持续性”,故可转述为:化石作为能源最重要的底线保障,这一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具有可持续性。
21 .B22.①价格因素之外②不少家长反映③童书购买的便利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第三段“对图书材料的品历有更高的要求”判断,儿童图书“材料质量”是论述对象,排除CD两项;此句应与第二段段首“图书价格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因素”句子结构一致,排除A项。
故选B 。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从前文看,“图书价格”是陈述对象,后文中有“同样注重品质”“更应关注图书质量不能仅一味地以价换量”由此可推出答案:价格因素之外。
②前文是讲“图书内容”,后面是罗列现象,所以填入内容应为后面现象的提出者、发现者。结合第二段中的“家长反映”,不难推出答案:不少家长反映。
③结合第一段“由于选择多,价格优惠,网购图书成为家长的首选”可知,网上购书价格实惠而且方便,注意与“给家长们带来了”衔接,由此推出答案:童书购买的便利。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为两句名言,明确了写作的中心词,即“让”。第一句意思是寻求真理的时候,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须据理力争,就是有老师在面前,也决不能迁就退让。第二句是指伴有谦让美德的智勇方为大智大勇,主张要谦让。两则材料都来自于传统典籍,观点却迥然不同。
但两句话中的“让”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第一句话中,不能“让”的是真理,此处的“让”指的是闪避,是向权威之人或学识高于自己的人低头。而“不让于师”,这种“不让”恰是不向权威低头,是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维护真理的勇气与责任。第二句话中,“让”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一种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勇气,是能平和面对弱者的谦卑与尊重。
写作时,要结合作文引导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行文。引导语限制了写作主体,即新时代的青年。因此,必须思考,“让”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的特征是什么?站在“新时代青年”的立场,应该如何理解“让”?这就要求学生从时代精神出发,站在青年的角度来思考,写出当代青年的个性风采。要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可结合具体情境谈“让”,什么时候要“让”,什么时候不能“让”。
立意:
1. 选择“让”或“不让”,需要勇气。
2. 谦让是一种胆识,不“让”是一种坚持。
3. 当“让”则让,做新时代青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