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14 11:44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文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
故选D。
(2)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故选D。
(3)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
A.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故选A。
(4)材料一“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可见,材料一肯定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
材料二“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肯定了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但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①结合材料一“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可知,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作为古战场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
②结合材料一“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可知,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③结合材料一“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可知,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答案:
(1)D
(2)D
(3)A
(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人物在文中的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错误。本文中姑娘还有一重身份是妇女自卫队队员,而新媳妇是一名普通老百姓,相比较而言,新媳妇毫不犹豫为牺牲战士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更能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旨。
故选C。
(2)B.“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渲染手法”错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如“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选项中“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也体现的是白描手法。
故选B。
(3)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用“我”叙述,写“我”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随机表达自我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姑娘,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增强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如文中写“我”同顾林在老乡家借宿,遇到红棉袄姑娘,通过“我”的叙述展现故事的进程,如为何到老乡家借宿,如顾林的病况,如红棉袄姑娘如何帮助我们,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4)主要人物相似,且人物身份也具有共性。《红棉袄》中所设计的出场人物一共有三个——“我”“小战士”和“小姑娘”,“我”的实际年龄没有具体交代,“小姑娘”十六岁。《百合花》中所设计的出场人物也是三个——“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我”的实际年龄也没有具体交代,而“小通讯员”十九岁,“小媳妇”不满二十岁。两个“我”都是具有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两个“小战士”都是苦大仇深的革命军人,而两个“小女孩”却都是热情朴实的进步群众,都是后方女性。
重点情节相似。《红棉袄》中“我”凝视着“小姑娘”羞赧地脱下自己身上的红棉袄,对于她细心呵护“小战士”顾林的慈爱之举,“我只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生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而《百合花》中“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小媳妇把自己以前不愿意借的陪嫁被子,毫不犹疑地铺在棺材底,盖在通讯员身上。“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小媳妇”为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
表现的主题有共性。《红棉袄》中“我”和顾林借宿到小姑娘家,今天家里只剩下小姑娘一人,她转眼看了一下顾林,问了一句“他病得很严重吗”,于是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当顾林发起冷来的时候,“我”问小姑娘能不能用一下她家的棉被,小姑娘便爬上炕拉过棉被盖在了顾林身上,当他看到我用军服盖在顾林头上时又用自己的红色棉衣盖在了顾林的头上,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两篇小说均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人性之美。
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红棉袄》中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的时候,小姑娘说到这样是不抵事的,于是小姑娘脱下了自己红色的棉袄盖在了顾林的头上,这里的“棉袄”象征着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而“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百合花》中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棉被象征温暖与关爱。
答案:
(1)C
(2)B
(3)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姑娘,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4)①主要人物相似,且人物身份也具有共性。两个“我”都是具备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两个“小战士”都是革命战士,两个女孩都是后方女性。
②重点情节相似。“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小媳妇”为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
③表现的主题有共性。两篇小说均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人性之美。
④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红棉袄”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棉被象征温暖与关爱。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能力。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解答】(1)“以谓守祖宗成法”,与后文“以谓法烂道穷”形成对立观点,其后应断开;“独可以因人所利”,“人所利”作“因”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据旧而补其偏”,“而”连词,连接“据旧”“补其偏”两个动宾结构,本句主语省略单独成句,前后断开。综上应在CEG译三处断开。文: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
(2)A.不正确。“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便私”的“便”,有利于;成语“便宜行事”指根
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B.正确。“意思不同”正确。“权”,权变,灵活性,原文句意:却不知道变通的权变;“权,然后知轻重”的“权”,衡量、权衡。
C.正确。“意思相同”正确。“箕敛”,用箕子收取,指苛敛民财;《促织》“科敛丁口”句意:向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敛:摊派,征收。
D.正确。“意思相同”正确。“愎”,固执,任性,原文句意:王安石性情不通达而固执任性;成语“刚愎自用”意思:倔强固执,自以为是。
故选:A。
(3)C.“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选项与文无据。
故选:C。
(4)①“凿”,穿凿附会;“作为”,自己认为,自作;“强”,勉强,强迫。译文:最穿凿附会的人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放肆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
②“大端”,主要措施;“悉力”,尽全力;“趣”,通“促”,催促。译文: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只有尽全力应对,来催促取得成效。
(5)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概括为:心忧天下,匡正时弊;由“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可概括为:不避众议,坚持变法。
答案:
(1)CEG
(2)A
(3)C
(4)①最穿凿附会的人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放肆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
②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只有尽全力应对,来催促取得成效。
(5)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
故选B。
(2)本诗“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意思是这墓前的松风还在怀想当年诸葛亮吟诵《梁甫吟》的情景,以及回忆诸葛亮慨然应允出山,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此句借“松风”抒己怀,向往诸葛亮的风采,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这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故两首诗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只是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而《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答案:
(1)B
(2)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
《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
(3)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重点字:华)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2分)
6.【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句,根据题干的提示,与题干中所给句子进行比较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段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①“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使用了顶针手法,还原了赢钱的过程;改句“赢了一堆洋钱”只是陈述了赢钱的结果。
②“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都是短句,连用短句,语势贯通,节奏明快,可以想象阿Q眼看着钱越来越多的心情是多么愉快;改句“赢了一堆洋钱”表达较平淡,无明显感彩。
(2)“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由“爬起来”“身上……痛”“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可知,阿Q肯定是挨了打,而且并不轻,但句子中却连用两个“似乎”,明明很痛也挨了打,却连用“似乎”进行模糊化(不确定性)表达,阿Q的愚弱迟钝、得过且过跃然纸上。
阿Q赌钱赢了不少,结果却不但没有捞到钱,自己反而挨了打,阿Q心里真的难过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是他仍然能让自己“转败为胜”,“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通过打自己而求得心理安慰,心满意足,于是“他睡着了”。“睡着”一词,一语双关,表面是安然入睡,实则表现阿Q麻木不觉醒的状态。
(3)“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破折号起到转折作用。这些钱原本是他的,“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现在却不见了,表现了阿Q拥有金钱的快乐和失去后的失落之间的巨大反差。
“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冒号表示总结上文;“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说自己是虫豸罢”,表明阿Q还像过去一样自欺欺人,可是这回“总还是忽忽不乐”“也还是忽忽不乐”,因为“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表现了阿Q反复自欺欺人最终也没掩盖住的痛苦。
答案:
(1)①原句使用了顶针,还原了赢钱的过程;改句陈述了赢钱的结果。②原句还连用短句,语势贯通,节奏明快,表现出赢钱的愉快心情;改句表达较平淡,无明显感彩。
(2)明明很痛也挨了打,却连用“似乎”进行模糊化(不确定性)表达,阿Q的愚弱迟钝、得过且过跃然纸上。“睡着”一词,一语双关,表面是安然入睡,实则表现阿Q麻木不觉醒的状态。
(3)破折号:转折作用,表现了阿Q拥有金钱的快乐和失去后的失落之间的巨大反差。
冒号:总结上文,表现了阿Q反复自欺欺人最终也没掩盖住的痛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要依据文体确定中心,理清层次确定类型,在进行筛选整合遣词造句,最后再读文段查漏补缺。
【解答】(1)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①成分残缺。缺少与介词“当”相对应的中心宾语,可在“灭顶之灾”后加上“时”或“的时候”;
②搭配不当。主语“地球气候”与“变得彻底不宜居”搭配不当,可在“变得”前补充主语“地球”,将此句改为“地球会变得彻底不宜居”。
(2)第一空,根据后文“预计到2050年将迅速上升25~30cm”可知,与过去30年内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相比,现在的上升速度正在变快,据此可写“上升速度正在加速”;
第二空,根据语境可知,该空填写的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最主要原因,结合后文“气候变暖会使海水从表层到两千米左右深层的温度增高,而当温度为25℃时,水温每增加1℃,100m厚的海水层就会热膨胀约0.5cm”可知,其原因是海水温度升高后膨胀,据此可写“海水热膨胀”;
第三空,根据比喻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像‘毯子’一样围在地球表面”可知,二氧化碳越多,“毯子”就会越厚,据此可写“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答案:
(1)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地球气候将会进入“地狱模式”,地球变得彻底不宜居。
(2)①上升速度正在加速
②海水热膨胀
③这层‘毯子’越来越厚
【点评】高考常见六大病句类型:
1.语序不当。
2.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或赘余。
4.结松混乱。
5.表意不明。
6.不合逻辑。
四、写作(60分)
8.【分析】从五个汉字里任选其中两三个汉字进行组合,方式很多。但真正要有内在的联系,要有意义,这些组合范围就会大大缩小。因此,考生审题的关键应放在“感触”“思考”和“内在联系”上,不能牵强附会,随便混搭。而且,对备选汉字的“参悟”,可根据所给材料,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予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立意:
1.“舒”与“劣”二字组合,可以相反相成。前者舍弃私心,无私给予,心胸开阔,心地坦然;后者偷工减料,耍奸偷懒,做人矮人等,做事差人一等,人品低下,产品劣质。可用对照式行文结构进行阐述,弘扬传统美德,批评不良风气。
2.“谊”和“回”字组合,可以相得益彰。前者为人坦诚,举止合乎礼仪,言谈恰到好处,与人和睦相处,友谊地久天长:后者为人正直,表里如一,对人能将心比心,对己能中规中矩。按此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可以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3.“劣”“臭”二字组合,可谓臭味相投。前者意为为偷懒少出力,后者意为自大,人性的弱点都集中于一处。若有此等不良习性,定会遭人唾弃。
无论是哪种组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且能结合现实生活例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就可成文。建议文体上首选议论文,因为相对来说好操作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