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省南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1-05 09:51
参考答案
1.D 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
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可见不是同等重要。
2.D 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
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3.A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
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A项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
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 A.“也预示着战争的艰难”分析错误,此处描写主要用以渲染战争的残酷与艰苦。B.“一
切成为秦震倍感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理解错误,这并非对不起战士们的原因,他愧疚于物质
条件无法保障,并由衷敬仰解放军的伟大精神。D.“他没有揣着希望”说法错误,此处是指他
对战士们与革命的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选C。
7.B B.“与后文他积极请求让他所在的连队出征作战的形象一脉相承”分析错误。前者表现
的是牟春光的直爽豪放,后者表现的是他战斗的决心与勇毅。故选B。
8.①小说第四段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结尾段再次吹起江风,浓雾被吹散,一切豁然开朗。(2分)
②以环境的变化映衬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1分)
③以环境的变化深化主题:开篇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也表明革命的残酷与艰难;结尾处的风吹雾散则象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1分)
(在本篇小说选文中,两处写到了“风”。第一次是在第四段中,“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
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此处写出了大风吹拂下的江城雾气弥漫,渲染出阴冷萧索的环境特点。而在结尾作者再次写到“风”,“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此处的封吹散浓雾,让一切豁然开朗。
两处对“风”的描写,是以环境的变化映衬主要人物秦震的心情变化,在小说的开头,秦
震心中挂念战士们的生活情况,心中怀着沉重忧虑,此时所描写的大风吹拂的浓雾正是他阴郁心情的写照。而在结尾,秦震看到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严守纪律,在通过与牟春光的谈话中,他感觉到战士们心中所怀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感到释怀和高兴,所以,结尾大风吹散浓雾正是这一心理的表现。两次对风的描写体现了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最后,两次对风的描写,以环境的变化深化主题。开头通过对风和大雾的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而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由此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也表明革命的残酷与艰难。而在结尾,秦震回忆了自己在大革命时期的艰苦历程,再联系如今革命取得的成功,他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乐观,所以结尾处的风吹雾散则象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9.①立体的人物:秦震作为一名革命将领,身上具有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成长型的小说人物。②创新的方法:本文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哉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③深刻的观念:小说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审慎反思,又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④特定历史时期:真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心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悟。
(对于这篇小说是“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人物、老观念、老方法)的说法,可以联系小说内容分别从这五方面来进行反驳。
比如在人物塑造方面,本篇小说不同于过去那些战争小说对人物塑造的扁平化模式,而是塑造了立体的人物。以小说的主人公秦震为例,秦震作为一名革命将领,身上具有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丰富的个性,他并非~个高大全的人物,而是通过革命的历程不断成长的革命军队指挥员,是一个成长型的小说人物。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本文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来叙述的习惯。
在观念方面,小说具有深刻的观念。小说既有对战争残酷性的审慎反思,又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这样就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性,从而不同于原来战争小说所具有的浓厚的说教意味。
最后,题材和故事方面,这篇小说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对解放战争中从将军到士兵的描写,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历程,真实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心理,有助于深入理解、感悟。)
10. BDF (“韩”指韩国,“臣于秦”指臣服于秦国,B处需要断开。“秦病”作“不为”的宾语,D处需要断开。“今若有卒报之事”是完整语意,中间不可断开,F处需要断开。“信”作“不可”的宾 语,中间不能断开。)
11.B B项,文中的“罢”通“疲”,指劳乏;“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指结束。C项,“文质彬彬”中的“质”指实质。)
12. D D项,“韩非是想用其‘存韩’的计策来求得秦国的重用”错,原文是’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韩非是期望得到韩国的重用。)
13.(1)现在放下赵国这祸害不管,却去排除如同国内臣子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了。(“释”、“攘”、”明”各1分,句意1分)
(2)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的言辞所迷惑而顺从了他的盗贼之心,于是不详细考察事物的真相。
(“淫”、“听”、“因”各1分,句意1分)
14.①开门见山,“甚不以为然”直接表明对“存韩”之论的否定态度。②揭露韩国真实面目,
韩国做小伏低可能是烟雾弹,不能被表象迷惑。③针对韩非驳斥,韩非擅长蛊惑人心,这套说辞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一中,韩非从两个角度阐述“存韩”的建议:一是向秦国示弱,韩国是秦国的附庸国;二是陈述韩国的实力,表明秦国攻打韩国不能速战速决。材料二中,李斯的反驳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开门见山直接否定,二是点明韩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三是点明韩非不过是为了自己得到重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国侍奉泰国三十多年,在秦国的外事方面,它便是泰国的屏障,帮泰国阻挡他国的进攻:在泰国的内政方面,它便是泰国的草席和垫子,屈居在下供泰国使用。泰国只要一派出精锐的部队去夺取别国的土地,韩国便跟随在秦国后面作为后援,因而韩国与天下各国结下了怨仇,而功劳却属于强大的秦国。而且韩国向泰国进贡供职,与泰国的郡、县没有什么两样。现在我私下里听说权贵大臣的计谋,要起兵攻打韩国。(可是大王是否知道,)赵国聚集士兵,收养鼓吹合纵联盟的徒党,打算联合各国的军队,到处宣扬秦国如果不被削弱,那么各诸侯一定会亡国,他们想向西实现削弱泰国的意图,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现在放下赵国这祸害不管,却去排除如同国内臣子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明白赵国(合纵攻秦)的计谋了。
韩国,是一个小国家,却要用来应付天下各国四面八方的攻击,(所以)君主受辱,臣下劳苦,君臣上下共同忧患的日子已经很长了。(因此)修筑防御工事,防备强大的敌人,储备了物资,修筑了城墙、开挖了护城河以便坚守。现在去攻打韩国,不可能一年就把它灭掉,如果攻下了一座城池便退兵,那么泰国的力量就会被天下各国所轻视,天下各国就会来摧毁我们泰国的军队了。韩国如果背叛了泰国,那么魏国就会响应韩国,赵国背靠齐国而把齐国作为后援,像这样的话,那么就是拿韩国、魏国去资助赵国而赵国又凭借齐国来巩固他的合纵联盟,从而来和泰国决一胜负,这是赵国的福气,却是泰国的祸害啊。向前推进去攻打赵国不能取胜,退回来攻打韩国不能攻下,那么深入敌阵去攻坚的士兵在野外的战斗中就劳苦万分,而背负着军用物资的运输队伍在内部的供给工作中也疲劳不堪,这就是在纠合一群劳苦疲弱的人去对抗那联合起来的赵、齐两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这不是用来灭掉赵国的主意啊。如果真是按照权贵大臣的计谋去做,那么泰国就一定会成为天下各国用兵的目标了。陛下即使寿命长得可与金石同时衰亡,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材料二:
陛下下诏命令将韩非的上书,以及上书中所说的韩国不可攻取的事,下达给我李斯。我李斯对韩非的说法表示不同意。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灶一样,平时无事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受,如同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总觉得身上粘滞不快,一旦要快跑赶路,病就发了。韩国虽然向泰国称臣,但不一定不是泰国的心病,现在如果遇上有紧急上报的事情,韩国是不可信任的。泰国和赵国敌对,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依我看来,齐国、赵国之间的联盟未必因为荆苏的出使就会断绝:如果齐、赵联盟不断绝,这就是要秦国尽全力来应付两个万乘之国。韩国不会服从于泰国的道义而只会屈服于强权。现在如果秦国专注于齐国和赵国,那么韩国就一定会成为秦国的心腹之病而发作。韩国与楚国有合谋,诸侯国响应它们,那么泰国就会再现诸侯追兵逼近函谷关那样的祸事。
韩非到秦国来,未必不是因为他能保存韩国而求得韩国的重用。韩非能言善辩,且擅长以文辞掩饰欺诈的计谋,以便在泰国捞取好处,而为了韩国的利益来窥视陛下。如果泰国和韩国的交往亲密,那么韩非就重要了,这是他利于自己的打算。我考察韩非的言辞,他用华丽的言辞修饰惑乱人心,很有才华。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的言辞所迷惑而顺从了他的盗贼之心,于是不详细考察事物的真相。
15.D 词中无“心理”描写。
16.①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②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
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③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④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任答三点得6分,结合词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7.(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18.有人会觉得眼睛疲劳、头晕甚至头痛(会出现视疲劳或头晕甚至头痛的现象)
这个平均值不能适用于所有人(每个2分)
19.①删掉“只有”“才”或改成“如果”“就”②删去“以上”⑧“丰富”与“元素”互换(每
个2分)
20.①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
之间有时间间隔,要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②而“一排排”表
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的特点。
21.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领起下文四句,引起读者关注;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
雄壮、碧蓝美丽;③读来简洁有力,使上下文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④停顿加长,增强现场感。
22.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
23.立意分析:
文字材料中简要对这三个字的内涵进行了解释,然后指出概括的是人生历程,包含着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所以本题要求论说在人生中如何或为何要依次经历“上进一“知止”“守正”,
而不是选择其一而论,或者将三者作为并列概念进行阐述。这三个字里面包含有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
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可以安排成并列式的结构形式。行文构思上,可以开篇概述材料,引出观点,如作为当年青年,要上进、知止和守正。接着采用并列式分别阐述三个字的内涵,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明确当代青年的姿态,并发出呼吁。
立意:
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
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
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