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宁德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学科素养训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1-05 10:31
二、论述类文本(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分析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做法,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筛选学习内容,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比较其酸性,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性思维。
B. 一百年来中医总是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的传统,也将严重束缚中医的发展。
C.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
D. 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传授中医药的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10.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医学的追求是对生命现象的阻断,广义上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重的是“养生”“保健”。
B. 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征,几百年来取得了重大成就。
C. 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D. 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的价值观念。
11. 下列经典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C.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
D. 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
12.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材料二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
【答案】9. C 10. C 11. D
12. 先从中医药的内涵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或并指出摆脱困境的方法),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
C.“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和“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可知,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而不是西医的“本”。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就要从“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可见,因果分析有误,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从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发芽。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是“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与材料二无关。
B.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说的是“敬畏与行动”,与材料二无关。
C.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说的是“历史的价值”,与材料二无关。
D. “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1)由材料二第1段“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可知,主要介绍了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
(2)由材料二第1段“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可知,这句话引发了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目的是使百姓接受;
(3)由材料二第2段“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可知,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
(4)由材料二第2段“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第3段“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和第4段“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可知,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一是“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二是“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
三、古诗文阅读(4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贵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B.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C.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D. 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朔是年号,即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能用一个年号。
B. 浑邪是匈奴的部落名,浑邪王是该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即《苏武传》中的昆邪王,他因为内乱投降汉朝。
C. 幕北,即漠北。“幕”同“漠”,即沙漠。“幕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
D. 持节副使,即持节使的副职。持节使指代皇帝出使。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称为“持节”。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中人张骞凭借郎官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匈奴囚禁,后来历经艰险,十余年后才与另外一个人返回长安。
B. 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大月氏国。
C. 匈奴被驱逐到漠北后,张骞就向武帝进言,他的建议得到认可。武帝任命他担任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
D.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曾先后到过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乌孙等国。出使乌孙后,他还派遣副使们到其他各国去。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2)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17.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3. D 14. A 15. B
16. (1)(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朝拜侍奉)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因而远离了乌孙。
(2)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来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或沟通的通道)。
17. ①劝说乌孙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乌孙王不愿意返回故地;②与西域国家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张骞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到了汉朝。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人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
“敦煌”“祁连”是两个地理名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
动词“杀”的逻辑主语是“匈奴”,应在“匈奴”前断开,排除BC;
动词“怨”的宾语是“匈奴”,“无与共击之”应单独成句,排除AC。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能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派遣使者直接将他送到大月氏国”错误,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转送到大月氏国。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逐渐;“朝事”,臣服(朝拜侍奉);“远”,远离。
(2)“分”,分出;“置”,设置;“绝”,断绝、隔绝。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张骞建言的内容和“道可便,遣之他旁国”可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有二:一是劝说乌孙东居故地,二是派遣副使到其他国家建立联系。要回答其目的是否达到,应充分考虑这两种情况,分别分析作答。
由“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可知,劝说乌孙东居故地,由于乌孙未知汉朝疆域大小和畏惧匈奴,不愿意迁移,因此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由“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可知,派遣副使到其他国家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张骞返回汉朝后,他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了,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参考译文:
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匈奴人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找到机会逃跑,到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的侵扰,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因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没有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增加东面的土地,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许配公主作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不难打败。”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因为向来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来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