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古文观止 >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08-06 18:53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①。然去中州万里②,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③,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④。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⑤,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⑥。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⑦,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⑧,下饱鱼鳖⑨,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⑩。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记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余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①川蜀:今四川一带。
    ②中州: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地处古九州的中部而得名。当时宋濂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③剑阁栈道: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即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又叫剑门关。这里峰峦连绵,地势险要,峭壁中断,山隘如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栈道:在山势险峻无路的地方,凿石架木所构成的通道。
    ④瞿塘:即瞿塘峡。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峡谷段,两岸悬崖峭壁,江面最狭的地方只有百作米,江流湍急,有“天堑”之称。滟滪:滟滪堆。亦作滟滪滩,俗称燕窝石。在瞿塘峡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三峡中著名的险滩。虞:忧虑。
    ⑤绝壑万仞:绝险的山谷,深不见底。壑:山谷,深沟。仞,古代长度单位。
    ⑥悼栗:颤抖。
    ⑦波恶:形容波浪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⑧糜碎:粉碎。
    ⑨鳖:俗称甲鱼,团鱼。
    ⑩嗜:喜欢,爱好。


相关试题及答案:
9. 用斜线( / )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欲 如 庭 学 之 游 尚 可 得 乎?
10.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2)而予齿益加耄矣         
(3)然吾闻古之贤士                    (4)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12.本文也是赠序,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生晚辈。请结合节选内容及《送东阳马生序》,分析一下这些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9.(1分)欲 如 庭 学 之 游 / 尚可 得 乎?
10.(4分)(1)空闲    (2)更加   (3)听说   (4)却(每题1分)
11.(2分)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前后句各1分)
12.(3分)①以自身经历勉励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意近即可。1点1分,结合节选内容及《送东阳马生序》1分)

二:
22.上文是一篇    序文。(1分)
23.陈庭学获得的“山水之助”是:(4分)
①                                        
②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嗜奇之士抱憾而止。
B. 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 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 作者在文中对陈庭学有赞赏,也有劝勉,全文娓娓道来,恳切真诚,体现了一位长者对后辈小生的关心和爱护。
25.简析文章第4段加点词“然”后面的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26.文章第4段最后连用了三个问句,作者的用意是                                    ;体现了作者劝诫后生时           的态度。(3分)(第一空格2分,第二空格1分)

参考答案:
22.赠(1分)
23.①川蜀自然山水之奇险给予陈庭学的历练。(2分)
②川蜀山水中的历史人文之精神给予陈庭学的滋养。(2分)(如果能够从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给陈的正面影响来谈就给满分,如果把“成都……诗益工”,抄在一点,2分,抄成2点,1分)
24.A(3分)
25. “然”之后,文意转折,由赞赏转为劝诫,使文章的立意上了一个台阶。“然”之前,对陈畅游山水,记录景物时事,从而得山水之助滋养身心与写作大加赞赏;“然”之后,以颜回、原宪为例,指明固守穷庐,心纳天下,依然可以可获天地之气,从而劝诫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而是要进一步深思。一个“然”字把文意引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上,让读者眼界突然打开,引发思考。(4分)(转折1分,深化文意1分,从赞赏游历山水提升自己1分,转入劝诫陈要更进一步心怀天下)
26. 提示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还可尝试甘居一室深入思考这一方式;(引发陈的思考1分,思考的内容:提升自我的方法1分)(2分)委婉(平易、平等、循循善诱、引导)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               图为宋濂手植柏树 
,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
,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解析】
    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既充分赞扬陈庭学,又规劝他要注意进德修业。
    文章先写川蜀山水之奇,突出游川蜀的困难,再写陈庭学能游川蜀且因之“其诗益工”;然后笔锋一转,惋惜自己不能出游,衬托陈庭学之能游为快事;再一转提出颜回、原宪,意味深长,期望殷切,而出之委婉。行文起伏变化,如峰回路转,而又照应严密,无懈可击。





文章标签: 古文观止  



相关阅读

沈德潜《游虞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翻译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勃《滕王阁序》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