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项练习及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3-10 15:25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表达方式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描写方式:(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侧面(5)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6)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7)各种感觉:视、听、触、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等。
(1)比兴
欲言此物,先言彼物。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起兴,引起所要叙述的恩爱夫妻被迫分离的凄楚故事,为全诗定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
(2)对比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
(3)象征
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4)运用典故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作用是作者的立论有根据,委婉含蓄,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等。
(5)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客观为实,想象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虚与实形成对比或相衬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寄寓的深沉感慨。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谋篇布局
近体的律诗绝句,十分讲究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为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一二句写登山一事起,为引发诗情做铺垫;三四两句紧承一二句,写诗人对登高一事的主观感受;五六两句用“但”(只)字一转,拓展到对人世的感叹;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结尾。整首诗歌,一层进一层,显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写景为抒情铺垫,抒情是写景升华。如苏轼的《念奴娇》,上阕状写赤壁之景物,下阕通过与周瑜经历的对比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
其他谋篇布局的技巧有
(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等。
4.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能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特点。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发长“三千丈”,愁思深重啊!
(4)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如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5)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6)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基础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使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缨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缨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 夏的水果菜蔬(朱缨、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2分)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1分)如上句由朱缨、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一 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4届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氵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启发了读者的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蝉。
【小题1】本诗一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最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为什么?(5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的后两句。(6分)
【答案】
【小题1】“衔”字可以写出小草的神韵。作者通过一个“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无形的秋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答出“衔”字,给1分:答出运用的手法,给2分:答出作用,给2分。
【小题2】后两句融情于景,长长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象是去殷勤慰问邻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或对村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答出借景抒情并具体分析,给2分;答出诗的意境,给2分:答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给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提升突围测
一、(201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⑴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头已花白却得不到重用 ,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愤懑。
⑵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的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201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 要分析(5分)
【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冷晕侵残烛,运用借代,用部分代整体。本题借代较隐蔽,考生需紧紧抓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手法考虑。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鉴赏评价D。
【赏析】(1)这是个山中秋夜,明月高悬斜挂在墨绿的山边,皎皎如烛光,真是一幅天然墨水画,带着秋意的霜风不时拂动着翠竹,摇曳不定的翠竹发出的簌簌声无意惊醒了正在栖息的山鸟,它扑楞着从一树飞向别一树!这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都被我这个半夜还未眠的独宿诗人感知到了。这首诗奇妙处,就是仅仅用二十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情画意场景,在这诗情画意中,你不仅仅是在读一首五言绝句,而是在随着诗人的脚步,与他同置山中,与他共鸣,随着他的视角,静静独宿在山中,用整个身心去聆听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动一静。韦应物《秋斋独宿》所描写的显然不是作为刺史的韦应物的生活情趣,而恰恰像是个恬淡自适的幽人逸士所追求的生活境界。这种境界与禅子追求的恒常清净、自我解脱的境界并没有什么不同。
(2)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人。登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6)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仕五朝,宦海沉浮,居官廉明,直言敢谏,死而后已。是金代后期的着名文学家,继党怀英之後与杨云翼同为文坛领袖。主张宗唐复古、倡导风雅,大力纠正章宗后期浮艳尖新的创作倾向,为金代后期文学的正确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14届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下面的题目。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 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小题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5分)
【小题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朝径”“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小题2】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答本题时,一定范围只能在最后颈联上,位置不错,先写画面,分析意境,结合全诗来写感情。从炼字、技法上下功夫。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2015届广西南宁九中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小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小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小题1】还未展开    芳心
【小题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 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 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