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6-06 15:37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一: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二:
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解析】
1.试题分析: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三、相关知识与创作背景: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后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分析时要抓关键词语。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描述早晨上山途中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汪汪的狗叫声,看到路边的桃花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显得格外浓艳。(手法:先描写听觉,再描写视觉)关键词语是“带露浓”。其作用:一是点明在描写晨花,二是运用暗示手法:暗写道士身居世外桃源的超凡脱俗。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关键词语是“树深”、“午”;显然是写山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是描画自己来在道院前所见到景致:融入野外青山中的绿竹与高挂在翠峰上的飞瀑。注意:此联是本诗最值得品味的一联,用语极佳。“野竹”句是描绘近景、静景,其中的“分”描绘出野竹与青霭这两种近似的色调的细微差别,同时赋予其动的意味,能使人联想到山风徐徐,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中的“挂”则显示出一线银泉凌空飞来,高挂在青峰翠岭之上的情态。手法:寓动于静,化动于静。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久等不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愁闷使“我”多次倚靠在松树上。“无人”,已隐约道出身体疲劳,饥肠辘辘,加上连问讯的人都找不到的愁闷之情。等,还是去,举棋难定,更是愁上加愁。

“愁倚两三松”借助动作心理描写,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诗人焦躁不安、急切难耐的形状和剧烈的内心活动,于是浓重的胸中愁情跃然纸上了。


文章标签:   小溪     松树   桃花     竹子   美景     流水   山水   鹿  



相关阅读

李白《大鹏遇希有鸟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全诗翻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
李白《寻山僧不遇作》“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李白《避地司空原言怀》“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阅读答案

有帮助
(6)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