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谢翱《秋夜词》“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1-07 12:09
秋夜词
南宋 谢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参考译文】:
座座山峰愁情不断,株株树木遗恨无限。请隔断这秋月的光辉,宋朝的遗民与新贵们不共戴天!

赏析:
《秋夜词》是南宋诗人谢翱的作品。这首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生动质朴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国之恨,同时抒发作者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任谘议参军。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高尚的气节。《秋夜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刀。”诗人为了表现胸中郁积多年的“愁”和“恨”,不是采取怒发冲冠的直接表露,而是借物窝怀,以一种环境衬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利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出诗人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遗恨和愁怨。这里所说的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浊世界,乍一瞥见,愁浪之情莫可遏止。这两句诗简洁明快,对仗工整,取景设喻又非常浅近贴切。山、树本可以使人赏心悦目,然而在孤臣遗民眼中,只能勾引起无限的愁和恨。它同社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名句相比,虽然不如杜诗之工,但是移情于物,托景寄情,从而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还是颇有特色的。
“隔断秋月明”,紧承前两句,诗人大胆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诗人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不使共一处”,这是全诗的结句,以含蓄的手法揭示主题。诗人虽未明言同谁“不共一处”,不过,从诗人所写“无处堪挥泪”(《书文山卷后》),“我愁无地可耕渔”(见《宋遗民录》)等句,则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灭宋的元代统治者,使诗人陷入“无处”、“无地”的厄运,所以诗人在月色如银的秋夜进发出的愁恨,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思怨。确切地说,全诗乃是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誓欲隔断明亮的秋月,再不与元代新贵们“共一处”,其态度之坚决,气节之坚贞,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相关阅读

程颢《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
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
许月卿《挽李左藏》“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的意思及全诗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及全
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全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