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真山民《山亭避暑》“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2-14 14:47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参考译文】:
    你如果担心得不到清风的吹拂,那就不要放下你那厚重的窗帘。山河大地到处能够避暑,可总有人喜欢趋炎。敞开胸怀,尽情观赏这竹水相映的无边绿意吧,再畅快地倾听吹起松涛的清风满四檐。这山山水水的清幽景致,能陶铸你美好的情感。


简析:
    前人多以为此诗是讽刺诗,讽刺那些在宋亡以后降元朝做贰臣的人。就诗的前四句而言亦可通。但综观全诗,诗人之用意除讽刺外还有自勉自励之意。这从诗题和后四句即可看出。既题为“山亭避暑”,就决定了诗歌的出发点和归着点都是诗人自身,而不是趋炎附势者;而“竹色水千顷”四句,与苏东坡《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说的是一个道理。据此可知,讽刺并不是这首诗的主调。诗写得清爽自然。


参考赏析:
山民,就是山野之民。山野、山林,自古以来就与朝堂、魏阙相对。本诗作者自称山民,就是表示自己决意不仕;再,诗人乃是由宋入元,甘心做宋的遗民而坚决不出仕,则又与一般的淡泊于名利者不同,还隐隐包含了民族气节的意思。不仅如此,“山民”还冠一“真”字,尤见得其意志之果决坚定。至于“真山民”究竟是不是姓真,已经难以确考,不过那只是无足轻重的事了。
这首诗起笔就极为别致可爱:由于害怕会挡住山间的朗朗清风吹进来,所以叮咛千万不要放下帘子。这是一个非常细腻传神的细节,首先是扣题,作者避暑于山亭,当然喜欢山风吹拂,挂起帘子那自然之事。不过作者的用意还远不止此。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这一联出句说山亭这里随处都可以避暑,对句说人们偏偏要趋炎,喜欢往热的地方挤。上下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出世人们大多不明白山亭的妙处,到这里来避暑的人极少,也清楚地显示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人自要趋炎”一句语义双关,作者没有说出来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的两个字就是“附势”了,作者在不露声色中将本诗命意缓缓托出。
   颈
联描写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山亭的凉爽,进一步补足题目中“避暑”二字应有之意。水色千顷,松风四檐,竹松掩映,从视觉、听觉、感觉多角度体现山亭感受到的凉爽。人在山亭,可写的物事甚多,可作者为什么单单就选中了竹、松呢?其实这也是大有深意的。松、竹、梅,素为文人雅士喜爱,有“岁寒三友”之称。在作者这里,挺拔有节的翠竹,坚毅不屈的青松,不仅象征着自己对理想品格和高尚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
 
尾联字面新颖俏皮,可皮里阳秋,暗藏机锋,真可谓神来之笔。临财无苟取,谓之廉,可山林野景、风云雪月,本非财物,更非私人所有,正如苏轼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既然如此,取之原无所谓廉与不廉,自然也就于廉无伤。不过联系全诗,以及诗人遁迹山林、高隐不仕的生平事迹细细一咂摸,其意就远不止表现作者远绝流俗的情趣了。原来,这一联明里说多取此中幽致,于廉无伤,其潜台词却是:如果取的不是这些“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那岂不是……诗人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格,一方面还讽刺了那些鲜廉寡耻而出仕新朝的“趋炎”之徒,语虽委婉,却是极为辛辣、尖锐,足让那些贪图富贵而忘本者汗发沾背。
  明白了诗人的命意,再回过来看首联,原来首联提到的“清风”,作者要说的,其实根本就不在“风”,关键只在一个“清”字!而全诗的用意说到底也就不过“清”、“廉”二字!志洁行廉,原本就是“山民”最为珍爱的的品格。再进一步,我们也就明白了而本诗的题目“山亭避暑”的意思,诗人要避的“暑”,原来不仅仅是酷热的天气,更是指元朝入主中原后的残酷统治,这里的山亭,也就是真山民的“桃花源”。



相关阅读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及全
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全
许月卿《挽李左藏》“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
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
程颢《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的意思及全诗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