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材料作文“走与停”导写及范文点评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8-15 15:30
材料作文“走与停”导写

试题创想

    曾经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开幕上有一个重要议题,即作家要“放慢脚步回望从前”。对于这个文学“议题”,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这样认为:这个文学“议题”,与其说是学术的,不如说是关乎文学、关乎我们自身的,它提醒我们在埋首赶路的过程中停下来,回首来路,眺望远方。

铁凝的这段话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据 此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在本材料的语境里,“埋首赶路”喻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前进” 、“探索” 、“追求” 、“发展”;“停下来” 可理解为“休整” 、“反思”等 。
    恰如纪伯伦所言:“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需要拿捏好“走与停”的节奏。在行文中,“走和停”两者要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且作为二元关系作文,学生拥有一定的思辨性将是高分的密码。

例文               
走与停            
    让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回溯从蛮荒的史前到文明的现代这漫长的岁月。几度沧海桑田,高山被踏平,深谷升为平原,人类也渐渐从渺小脆弱的底层向上生长,攀上了“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的高峰。

    是的,人类从一个连自己命运都无法看清的弱小族群,壮大成为可以左右世界前进方向的强盛力量。混沌初开时在自然与本能的驱使下那种迫不得已的奔走,或者称之“进化”,已经化为主观能动的前进、前进、再前进。从无到有并不断更迭的社会制度,在融合中成长的多元文化,经历了无数次推倒又重建的愈发民主的政权……人类在自我鞭策中不断向更好的“乌托邦”进发,永无止境。          

    然而,你我都不愿看到的是南辕北辙在错误道路上高歌猛进的悲剧。奥威尔在《1984》寓言般警告世人警惕集权主义的侵害,其另一部《动物农场》也用荒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由美好初衷扭曲为丑恶的悲剧。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在埋头向前时记得抬抬头,观望岔路与陷阱的存在,适当时刻,放缓甚至停下向前的脚步。

    当然,我们欣慰看到了,飞速冲向未来的动车建设开始放慢速度;福岛核泄露后,中国政府叫停了许多计划中的核电站,对隐患严加排查;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在一片骂声中保住了坍圮的墙垣……尽管这些停下脚步的行动触发于前进冲撞造成的巨大伤痛,但我们仍分明感到:在走与停的取舍中,我们在成熟,理性的声音愈来愈洪亮,掷地有声!

    不过,除却因“跌倒”而被迫选择“停”,我们更期待充满预见性的主动停顿和修整,因为这是前瞻性与责任感,因为这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出发,更清晰地认准方向。万众瞩目的“两会”早已圆满落幕,而会上罕见地下调了新一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多年坚持的“保八”不再闪耀,这似乎是向地方各级政府正言:一味图GDP飘红的发展之路该停一停了,是时候静心重视经济建设外的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了。你我都明白,为了更健康持久的发展与前进,这种“走与停”的转变是一种亟需。

     史前早已一去不复返,我们不再被主宰和支配,惶惶不安地提防自然神力的责罚。我们在掌握着自己的世界,我们的脉搏跳动着社会的节奏,我们拿捏着“走与停”的尺度。而这绝非执政者的特权,而是你我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的伟大权力。你我想必都曾欢欣:2011年迎来自己村民代表的乌坎村走上民主之路,红十字商业系统在质疑中国停下了牟利的脚步。这些,都是你我不懈努力的结果,它们证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卓越!              

    因此,我们不再艳羡独善其身,自放山水的隐者高士,因为这种“停”是小我的诉求,不是以大我心胸来改变世界的模样;我们也不需对庙堂之上的高位者感到敬畏,因为我们也和他一样,以“理性与责任意识”来发出声音汇成社会行进的高歌。
                        

点评:
    本考生深谙思维“圆展”的理念。
    所谓“圆”,即全文从一而终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无论文章将如何分开论证,左右逢源地调动材料,考生都得时刻暗示自己----千方百计为自己立的小角度周全考虑,切勿不舍得割爱而游离其它内容。
    所谓“展”,不要受“圆”的局限而不敢发散思维,而更应当层层追问,步步纵深,善于“以问引论”,编织好语段的内部逻辑关系,将思路不断拓深拓宽。
    学生的亮点不仅在于材料的时新妥帖,更重要的是层层延展却又步步紧凑:“人类本是‘走’的历史——但不时‘走’入歧路——今天的人们在经历创伤后懂得适当地‘停’—— 我更期待充满预见性的主动停顿和修整——理性的公民应懂得拿捏好彼此的尺度”。其思维的独特灵活与大气成熟令人拍案叫绝。
    由此显见,文脉的“圆展”训练会使得文章环环相扣,思路严谨,收放自如,由此窥见学生的思维活跃 ,高拔他人一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