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让“和”流淌在心间》高考作文及点评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3-01 15:41
让“和”流淌在心间
一考生 
河,流淌在群山之间,为人们带来了一份清凉。假如,“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
闲暇之时,手执一本《论语》,细细品味,仿佛还能看到杏坛之下那位慈祥的老人面带微笑,向子贡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如今,几千年过去了,这世间早已是“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我也仿佛看到杏坛之下的那位老人不再微笑,而是在默默地流泪。
现在这个时代早已和当时不同。俗话说“一辈同学三辈亲”,我们与同窗好友一起学习交流,一起玩耍嬉戏,如同亲人一般。然而,近期却曝出了“校园投毒案”,在中国知名的高校里居然发生了室友投毒的恶性事件,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但作为旁观者,我们在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应该冷静的思考这其中的原因。
同学之间不会有解不开的深仇大恨,有时发生矛盾,也不过是因为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就是这些琐碎小事,却让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动了毒害同学的念头。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是有些人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要满足自己的想法,不会为他人考虑,不会包容他人。
“校园投毒案”这样的悲剧我们不愿再让它上演,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追根溯源,我们需要拾起中国传统“和”文化。想要让“和”流淌在心间,最为根本的是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孔子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实现,为他人考虑,实现双赢。先哲孟子也曾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独自享受音乐的美妙,哪比得上和众人一起享受呢?如果我们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考虑自己的同时,多为他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相信投毒案的悲剧决不会上演,同学关系也不会令人担忧。
其实不只是同学关系需要“和”,当我们步入社会,面对的便是更加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远处看,便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假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心中有“和”,我相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绝不会出现,我相信领土纠纷、国际战争也不会上演。中国传统文化“和”,不仅仅是解决人际关系的良药,也是治愈人心灵的良药,也是治愈这个世界的良药。
其实,这个世界其实本存在“和”,本存在仁爱,只是需要更多的人装在心中,让“和”在心中流淌。
看着天边的那一抹朝霞,我仿佛又看到了杏坛之下的那位老人,他仰望着天空,眼神中多了一丝希望……
  
【点评】
这是高考压轴作文之一,其推荐理由具体如下:
1.立意深刻,眼界高远。关于“同学关系”,多数考生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潭,有话说,却难以深刻高远。这篇议论文却表现出超拔脱群的思考深度和放眼天下的高远眼光,因而卓然高于同辈。该文能够从紧张的同学关系中一针见血地认识到其本质:以自我为中心,继而从文化高度提出解决的根本办法:提倡“和”文化。原材料中也提出了一些原因和解决办法,“原因”如“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但该文作者却能透过这些具体的原因,一语道破更深刻的本质,显示了思维的深刻;“解决办法”如“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但该作者却能站在更加深刻的文化源头,拈出“和”文化将材料所给的一些建议一并囊括。不仅如此,文章还显示出作者高远的眼光,不仅论述同学关系,更从同学关系引申出去,社会、国家、人与自然,以“和”为基点,将同学关系这个“具体而微”的人际关系扩大延展,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2.内容充实,文化情浓。该文内容很充实,现实社会素材、古代文化素材、现代国际关系素材,接踵而至,具体而有力。更让人惊喜的,是文章呈现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首先是文化深度。作者对“同学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思考,全文笼罩在一种“文化思索”的氛围之中;第二是文化温情。尤其是篇首和篇末的“孔子的眼神”,这个形象的细节,使文章包孕在浓郁的文化温情之中,感染力强。
3.思路清晰,构思新颖。该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构思新颖。文章从孔子的眼神写起,引出现实社会的反面现象,充满忧思;接着分析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一语道破;然后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而充分;最后再以“孔子的眼神”作结,深化主题,含蓄不尽。文章整体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推进形式,清晰完整,文气通畅;微观上,“孔子的眼神”在开篇与篇末的呼应,构思新颖。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