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材料作文“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范文与点评(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0-19 10:01
编号:05号  得分53分

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

(建议将题目改为《于平凡中见伟大,让平凡者不平凡》。改成这个题目,一是避免直接援引,二是两个分句前者重在“自我认识”,后者重在“自我实现”;前者重在观点态度,后者重在影响意义。入手擒题,暗合文本论证思路,为下文张本。)
当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要求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励时,我感动于他那于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开宗明义,直入主题,言简意赅,态度鲜明。美中不足在于,没有凸显权衡比较,体现自己的“最喜欢”。)
(二段起始处建议:破题立论,明确阐释观点中的核心关键词及其相互关系。先于“是什么”处尽心,再通过严谨的论证(为什么、怎么样、该怎样等)让读者信服你的观点。此处建议加上对“平肩”之“平”、“庸手”之“庸”、“平凡”以及“担道义”、“著文章”、“伟大”之间的勾连阐释,让论证更为切实严谨。)于平凡中见伟大是儒家所提倡的精神,它激励了古代千千万万读书人。《论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为《论语·泰伯》中曾子的话,是对士人的勉励警策,强调士人理应刚强勇毅,矢志不移,践行“仁”这一儒家核心思想。此处的“仁以为己任”当为作者所说的“伟大”,即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将对“仁”的追求贯穿自身价值求索的始终,此处引用使文章呈现出古朴文雅的语言风格,值得借鉴。)作为(建议改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下,处于底层的士大夫,(此种说法有误,建议改为“饱读之士”。)无疑是平凡的。但儒家要求他们刚强勇毅,任重道远,要求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要为了硬凑排比句而罔顾各分句与文本中心的契合。)要求他们以仁为己任,去救国救民。他们秉持着这样的精神,构成了封建社会最坚实的基础,维持着几千年的统治的士阶层,(言之无物,何不就此谈谈,秉持着这样的精神,于己于人于社会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让题目中的“伟大”落到实处。)心怀的正是“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的于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尾句“回眸一笑”,有中心意识,很好,但稍显重复赘余,建议删除。)
于平凡中见伟大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精神,它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是不是基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平凡)与自我实现(伟大)之间的反差,进而扣问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个维度上看,不建议在文段首句为了满足形式上的整饬而非得上升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本层次。)当那个辉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逐渐没落的时候,当我们饱受殖民侵略的耻辱的时候,是一群最不起眼的农民与工人组成联盟,团结起来,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手持最落后的武器,身穿最单薄破旧的衣服,吃着最难下咽的饭菜,过着艰苦卓绝的生活,他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中国老百姓中的一员,但他们拥有最饱满的斗志,最昂扬的爱国热情,最可贵的吃苦精神,他们团结起来,组成了最伟大的抗日战线,为保家卫国而斗争(建议改为:不遗余力。),是中国工农红军于平凡见伟大的精神重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建议改为:“正是这群最平凡的劳苦大众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书写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暗夜。”我们在议论文中经常会遇到价值择选择,明确选择之后,建议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个及类地谈影响。)
于平凡见伟大的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具备的精神,它培养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也许不必有(建议改为:你不曾有。)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言壮语,也不必有(建议改为:不曾有。)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魄。(选取陈胜、项羽两则人物素材,一则是崛起于阡陌之间的氓隶之人的豪言壮语,一则是李清照凭吊项羽之时所生发的钦慕与遗憾。乍一看句式整饬,古色生香,却着实经不起推敲。作者写陈胜是为了凸显“行胜于言,用行动书写平凡的价值”的可贵,然而引用之后,因其缺少必要的论证勾连,一不小心迷失在“为引用而引用”的云环雾绕之中。建议调整两则素材之间的位置,将这个语段改为:你可以不是李清照笔下的西楚霸王,那人杰鬼雄般的大人物;你也可以不是曾有过“燕雀鸿鹄之辨”的小人物,你平淡无奇,沉默不语,却能将小我活成大我,将自然的我活成社会的我,突破一己私利的拘囿,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内定位自己的时代坐标,始终觉得“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都与我有关。”怀揣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梦想,坚信梦想终将照亮现实。在此提醒大家,引用人物素材要恰如其分,做好必要的论证勾连,让论证有力。)但这种“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的于平凡见伟大的精神却是人人都应具备且落实到行动中的。生活中不因怀疑道德而拒扶一位摔倒的老人,不因人情冷漠而嘲笑一位伤患,(在同一篇文章中,对于指涉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如本文中的“伟大”)的解读不宜多元。按照前文的逻辑,这样的伟大是超出自我认知的,是比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此二则素材,搀扶老人、关爱伤患显然与此不符。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有意识地将材料放在与其密不可分的时代视域中考量即“文章合为时而著”,自觉探求文本的时代价值。遗憾的是素材选取不够恰切,论证失之单薄。)还有很多都可以让人于平凡彰显伟大,散发人性的光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的杨联陞,他于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结尾收束得有些仓促,语言可再精致些。)

【点评】
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模式,主体部分的分论点分别从“儒学”“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华儿女”三个角度来彰显“于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的具体投射。
文章整体纲举目张,让人一目了然。美中不足在于三者之间的层次不够清晰。形式上的整饬美固然可取,但不建议采用“并列式”,因其仅能使文本论证做表面滑行。
语言流畅、文从字顺的背后是作者简明清晰的逻辑,而逻辑恰恰是论说型文章的灵魂。
古朴文雅的语言风格建立在日常积淀以及知识上的“活学活用”的功夫的基础之上,尤为值得借鉴、学习。
“万变不离其宗”,贯穿文本始终的中心意识同样值得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旁逸斜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汲前人之智慧清时代之流弊,这也是审题立意的题中之义。在这一点上,作者有所涉及却没有兼顾选材之合理性。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学在论证的过程中,会将指涉文本的关键词进行多元化解读,原因要么是破题立论之时,立的不准、不明、不稳。要么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囿于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只能拓展论证中心的外延以凑足字数。无论是哪种,都不可取。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建议考生们多对论证作纵深向拓展。
(深圳中学 高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