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韩晗《绝代名士杨宪益》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5-14 17:46
绝代名士杨宪益
韩晗
在这个大师相继谢世的时代,杨宪益的辞世颇有点英雄末路的意味。与季羡林、任继愈的逝世不同,他在理论上并无太大建树,所以构不成学术界的“大丧”。杨宪益的离去与贝时璋、钱学森等院士们的辞世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钱、贝两泰斗乃是中国现代科技的奠基人,仅凭这点,翻译家杨宪益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但有些人却注定不能被遗忘,因为越是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时代,越是要看重某些表面上不是那么重要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名士是一种风范,杨宪益终身追寻这种风范。在他童年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造反的思想也贯穿到杨宪益的脑海里。好几位私塾先生因为向他传授“克己复礼”的四书五经,竟被四五岁的杨宪益狠狠地“教训”了一通,最后灰溜溜地离开杨家。
如果说杨宪益幼年此举纯粹是因为懵懂无知才无畏的话,那么其后的事实证明,幼年的杨宪益并非是公子哥脾气作怪。虽然他“撵走”多位私塾先生,但最后他终于被一位老师制服了。这位老师没有棍棒,也没有“仁义道德”,而是一位清贫不移志的诗人,他就是魏汝舟先生。魏老先生虽为前清秀才,且是名噪一时的“同光体”诗人,但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也不愿意与袁世凯等人同流合污,拒不出仕,终身困苦,靠为富家担任私垫先生为业。杨宪益赶走其他私垫先生后,这位魏老师勇敢地担任为杨宪益“启蒙”的重责。除了讲授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之外,魏老师还通过中西方历史故事,向杨宪益传授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怎样做人的道理。
魏老先生的名士态度影响了杨宪益的一生。
青年杨宪益勇敢刚毅,是一位“罢课领袖”。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正在读初三的杨宪益勇敢地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校方派遣一位教师代表来劝阻“风头正劲”的杨宪益。杨宪益的脾气岂是可以“劝阻”的,一下子就和这位教师代表起了冲突,但这位老师却一直器重杨宪益的才华。“一个革命者不能只会在街头喊话。”这位老师的教诲深入杨宪益的内心,他开始对这位年轻的老师刮目相看。数年后,杨宪益负笈留洋英国,与这位老师在伦敦的街头邂逅,此时的杨宪益已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而这位老师也是戏剧大师萧伯纳的高足。同在异乡为异客,名士不惧寂寞,只患无友。在1935年的泰晤士河畔,师徒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这位老师,就是当代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
魏汝舟、黄佐临两位老师为杨宪益的世界观定下了不可磨灭的基调。杨宪益的翻译之路,竟然也是从“名士”的赌气开始的。在剑桥的课堂上,一位叫布伦顿的教授成了杨宪益的指导教师。布伦顿老师是一名典型的英国绅士,开口莎士比亚,闭口德莱顿、蒲柏,这让有着很强民族自尊心的杨宪益爱不了。他从小受魏汝舟先生教育,中国是诗的国度,只有屈原、李白才是世界顶级的诗人。这些西洋诗人如何能与中国的诗仙诗圣们相提并论?
“我要把《离骚》翻译成英文!”年少气盛的杨宪益一赌气,真的决定翻译《离骚》。《离骚》是出了名难懂的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都非常困难,翻译成英语,那更是难于上青天了。
处女译作选择《离骚》,杨宪益费了不少脑筋,但他凭借扎实的西学底子和古典文学造诣,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把《离骚》翻译成了英语。或许是因为同为名士,杨宪益的译作大气磅礴而又流畅,略带夸张和嘲弄的口气,不但把屈原的名士气派表露得淋漓尽致,更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文学内涵,连一向苛刻的布伦顿教授都拍案叫绝。《资治通鉴》《儒林外史》《红楼梦》《阿Q正传》……各种名著在杨宪益的笔下都被翻译成美丽隽永的英文,流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东方文化头一次这样走出国门,不由得令西方学者惊羡——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文化与精神,都在中国这片辽阔神秘的土地上。
杨宪益一生有三个头衔:洋博士、真名士和革命者。在这三个头衔中,“真名士”最能反映杨宪益的性情。1953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杨宪益,问他:“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杨宪益不假思索地反问。只要进入到感兴趣的领域,他会迅速地暴露出自身的性格:自信,果敢,甚至有些自我。但这一切都来自他的才情与底气,哪怕在当时几乎被神化的毛泽东面前,30多岁的杨宪益依然没有丝毫的掩饰。
一个民族的前行,除了科技的发达、技术的革新之外,似乎更需要一些类似于脊梁、血脉与精神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期望驾鹤西行的一代名士会成为一个让我们望尘莫及的绝代名士,仅此而已。
    (本上有删改)
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杨宪益在学术上没有像季羡林、任继愈等人那样取得大的建树,作为翻译家又无法与贝时璋、钱学森等人相提并论。因此,他的辞世无足轻重。
B.魏汝舟不仅学养深厚,还是名噪一时的“同光体”诗人。魏先生之所以能够“制服”幼年的杨宪益,是因为他本身也是名士,其拥有的声望让杨宪益折服。
C.作为翻译家,杨宪益成就斐然。他将《离骚》《资治通鉴》《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翻译成英文,使西方学者能够感知汉字的优美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D.作为一代名士,杨宪益在他感兴趣的领域会自然表现出自信、果敢甚至有些自我的性格,即便在领袖面前他也敢于表露真性情,没有丝毫的掩饰。
E.杨宪益为人记取的不仅是其名士性情和风度,更重要的是杨宪益身上体现出来的一些类似于民族脊梁、血脉与精神的东西能给人以影响和启迪。
17.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杨宪益的“真名士”性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4分)
19.为什么杨宪益能成为“真名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7.①结构上总领全文,设置悬念(“英雄末路”的杨宪益为什么“注定不能被遗忘”);②内容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含蓄点明杨宪益辞世的时代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勇敢刚毅;②学贯中西,才情横溢;③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④自信、果敢,甚至有些自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①家庭环境的宽松。童年时候,杨宪益“教训”并“赶走”几位向自己传授“克己复礼”思想的私塾先生,并没有受到家长严厉的处分和责罚,为杨宪益的自由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良师益友的教诲。魏汝舟先生的名士态度,黄佐临先生的言传身教,为杨宪益的世界观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调。③东西文化的化育。私塾教育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国学根基,负笈英伦又使之拥有渊深的西学底子。④时代潮流的影响。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在杨宪益心中播下了造反的种子,风起云涌的五卅运动为杨宪益提供了展示勇敢刚毅和爱国热情的舞台。(每点2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可正常评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