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无形的巨著》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4 13:23
无形的巨著
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医学家,在众多的开拓者之中,张孝骞是姣姣者之一。
北平和平解放,摆在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张孝骞面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赶快充实人员,以解决医疗和教学工作的燃眉之急。他担起了自己的许多昔日同学、同事,他们有的在外地,有的在美国,他一一给他们写信,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协和工作。在美国费城的文士斌夫妇扣在芝加哥的黄菀、张学德等人都是应张孝骞邀请而回来的。1951年初,当政府接管这个医疗和教学单位的时候,那里已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张孝骞在六十多年的医学生涯中,究竟为多少人解除了疾病的痛苦?使多少人摆脱了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谁也说不清那部“巨著”的篇幅,谁也无法阅读它的内容。如今,为人们所乐道的只是“巨著”少数篇页。
1977年10 月,协和医院内分泌病房住进一位病人,下肢沉重,活动困难达三年之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腰肌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软化症。经X线拍片,发现病人的骨盆、双手、腰椎等部位普遍骨质脱钙及病理性骨折状。对症治疗未见好转,大夫们感到困惑。张孝骞被邀请来为患者会诊。张孝骞用一双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又一遍的在病人身上摸索着。突然,这双手在病人右侧腹股沟处停了下来。他在这里触及了一个肿物。按照一般情况,这种病人身上的小肿块,是不易引起医生关注和联想的。可是张孝骞教授在仔细检查了肿物的形状、大小和硬度后,指着肿物向在场的医生们说:“这大概就是病根!这个肿块可能分泌某种激素类物质,导致钙磷代谢异常。建议切除”。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后,患者的症状很快好转。病理诊断证实,肿物为间叶瘤,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在此前世界医学文献中,总共只有过七次报道。
1980年秋天,协和匡院的病床上躺着一位老年妇女,腹部极度胀出,皮肤绷得亮光光的,她来门诊就医已经很久了,经过各种检查和实验性治疗,腹水的原因一直未查出,各主要脏器均受影响,生命危在旦夕。张孝骞在为病人做过检查后,立即判明这个病人的腹水是由甲状腺机能低下所引起的。他告诉主治医师关于这种少见疾病,国内只有少量报道,有关的资料在某某书籍、某某杂志上的第几页;书籍和杂志在图书馆的哪一个书架的什么位置。医生跑去一看,果然丝毫不差。诊断化疗证实后,病人立即得到有效的治疗。
张孝骞认为,要求一个医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自己做出的诊断结论,绝不能认为“成竹在胸”,一定要用怀疑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随时准备在新的事实面前改变原来的结论。张教授向人们说起一个病例:80年代初,有一名病人因痰中带血,下肢浮肿而入院,化验结果,尿中有红血球。主治医生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症。张教授参加了会诊,也同意了这个诊断,可回到了办公室,他仍然放心不下。第二天他又到病房为病人做了一次检查,发现病人的腿部静脉有点异常。根据这个线索追踪下去,结果证明病人患的是转移性血栓静脉炎,造成了肺肾等多种脏器损害,给人一种假象,险些造成误诊。
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张孝骞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从实践中得到的临床资料。年复一年,积攒了几大箱。1986年,他开始整理这些资料和文稿,准备留给医院,推动医学的发展。可医院检查表明,他的第三胸椎已经遭受癌肿的破坏,病情急剧恶化,为了争取这最后的分分秒秒,他把一大摞卡片和稿纸带进了病房。万里、习仲勋等领导人得知张孝骞患病的消息,亲自来到病榻前慰问;陈云、邓颖超也派人送来了鲜花和糕点。1987年8月8日,张孝骞溘然长逝。
(周元斌、李元著《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