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马海德:历史永远铭记》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01 21:01
马海德:历史永远铭记
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名叫乔治·海德姆。马海德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医科。1929年马德海进入贝鲁特美国大学攻读医科的临床学,1931年马海德毕业后离开他的出生地美国,毅然前往日内瓦继续研读他喜欢的医学临床专业。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由此也开始了他在中国55个春秋忘我奋斗的人生历程。
1958年夏天,以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的身份,马海德带领着中央皮肤性病防治队从北京来到海南岛,开展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防治队的第一站是海口市的秀英麻风病院。面对麻风病人,马海德与其他医生不同,他只穿一身白大褂,一身普通医生装扮,甚至连手套都不戴就与麻风病人握手,在给麻风病人做检查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仔细观察。工作结束后,马海德就按正常程序用肥皂给自己的手和身体进行消毒。
在秀英麻风院完成工作后,马海德带着防治队和学员们深入海南岛的黎族、苗族村寨,开展麻风病的普查工作。虽为领导和老师,当他下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时,马海德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与学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在乐东普查工作快要结束时,因受台风暴雨的袭击公路桥被冲坏了,汽车不能通行,为了及时转点,整个防治队就背着行装冒着烈日整整走了两天赶到崖城。
马海德在平时的业务学习和体检过程中,对学员们的要求特别细致。“病历书写要仔细,体检时连一小片皮损或某些微小体征都不能轻易放过。”马海德在教学和医疗上的严格要求,使在防治队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教育。在短短的三个月中,这15名年轻的海南学员学到了许多以前在学校都学不到的知识与品格。
1980年,因健康原因,马海德曾经几次前来海南三亚休养。虽然是在养病,可对于群众的健康问题马海德始终关注。期间,在当地卫生部门的安排下,马海德曾与其他国际友人多次到鹿回头周围的黎村里,挨家挨户对当地村民的居住、用水、防病治病情况进行考察,还主动给黎族同胞检查身体。
马海德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中国消灭麻风病。为此晚年的他不顾自己身患癌症,一直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马海德的夫人苏菲关于其丈夫的回忆文章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在病危的时刻,他还要求我为他读全国各地寄来的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有一次,我念一封信给他听,是广东省一所麻风病院的患者联名写给他的,反映他们一个月只有12元生活费,天天吃白饭,连下菜的盐水都没有。我念完信以后抬头看见眼泪在他的眼圈里转,看得出他既伤心又气愤。他让我立即起草致广东省叶选平省长的一封信,请他妥善处理。这时他正发着高烧,用颤抖的手在信上签了名。其实此刻他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了。
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如今,马海德挂念的海南麻风病防治10万人中只有0.7个患者,仅为当年的1%。历史上由于卫生环境等原因,海南属于全国疫情高发地区,发病率、患病率均居全国前列,经过积极防治,麻风病如今得到有效控制,已实现基本控制流行的目标。“正是有了马海德医生,有了继承其理念的老一辈海南皮防工作者们,在几十年‘皮防’工作中坚持对海南全岛进行了细致的基层普查,大量地切断了传染源,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