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2-10 21:56
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
王景烁
吴向荣和他的团队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白天头顶烈日,拎着铁锹,背上树苗出门,晚上回到仅有床、桌椅的屋子凑合休息,每天相互陪伴的只有7个人。
就是这7个人,造起了长20公里的防沙治沙灌木锁边林,将企图越过贺兰山脉的沙漠成功地拦截下来。
1997年,在日本留学的吴向荣带着日本友人大俊夫回到家乡阿拉善,正赶上当地最干旱的时期。他们走进牧区,看见羊群满山,却不见一丁点儿绿草,感慨良多。回到日本,他们成立了世界沙漠绿化协会NGO组织。
2003年,吴向荣本科毕业,回到家乡。他和他的团队直接住进了荒漠。第一批树苗到位后,他们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天黑了,就在树旁边挖坑睡觉,一干就是几个月。
没水、没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最初种植的小树,在纯粹“靠天吃饭”的方式下大量死亡。怎样种树才能最有效地治沙?吴向荣一直在思索。
阿拉善每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针对这种情况,吴向荣大胆地提出采用滴灌,当时团队的人都认为这“不可想象”。
“在有水井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滴灌。没有水井我们就用运水车加压,后来一试,果然可以。”采用滴灌后,浇完1000亩地,只要一个人花一周时间。而在过去,采用管道浇灌,即使团队全员上阵,一个月也浇不完1000亩地。
2005年,在给当地政府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锁边”的概念——沿着沙漠的边缘植树,造起“绿色围墙”,抵抗沙漠肆意扩张。他们一年年地制订计划,在公路的周围造起一条细长的防护带。
吴向荣说:“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植心’。荒漠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
2006年,吴向荣开始发动牧民种树。蒙古族牧民格日勒图一家最先被说服,与吴向荣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今,格日勒图家周围的200多亩地被绿色填满。其他的牧民也陆续加入志愿种树的行列。
不少日本志愿者期望实地走入这片沙漠。每年,吴向荣统计好日本志愿者的名单,再去镇上找当地的小学,凑够对子建立“认领”关系,让这些日本志愿者能够短暂进入小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再和小学生一起到基地体验植树。
迄今为止,阿拉善治沙项目共动员了8000多名中小学生、近5000名志愿者参与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年复一年驻守在沙漠,吴向荣不担心生活单调,只担心留不住人。在阿拉善,公务员是当地的热门职业。这些年来,团队里有7个年轻人考上公务员而离开。有一年,因资金紧张,团队半年发不出工资,有4个年轻人离开。
2015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开始对吴向荣的团队发起支持。吴向荣感觉他的项目更加稳固了。一些青年开始“主动请缨”。年轻姑娘小何在网上看到吴向荣的示范区项目,自己找到了吴向荣。3个月的志愿服务时间过去,本要结束工作的小何突然改了主意:“我要留在这儿一辈子植树造林,治理沙漠!”
吴向荣希望能够与这片沙漠“握手言和”。“不是‘人定胜天’,不是和沙漠宣战,也不是用绿洲逼走沙漠。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保证生态和谐。”
前几年,有几家公司先后向吴向荣抛出“橄榄枝”,或许以高薪,或许以高管之职。他都断然拒绝。他说:“现在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种树更重要。”(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5月12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吴向荣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20公里长的灌木锁边林已经形成,为大漠增添了生机,起到了防沙治沙的作用。
B.1997年,吴向荣与大俊夫考察了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深刻认识到沙漠绿化的重要意义,想在沙漠绿化方面有所作为。
C.阿拉善地处沙漠,雨水稀少;当地没水没电,交通不便。这些都是吴向荣的团队最初种植的小树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
D.这些年来,吴向荣的团队遇到过很多问题,如资金问题、人员流失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没能阻止团队前行的脚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吴向荣说:“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这句话表达了吴向荣对人们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淡薄这一情况的不满。
B.在吴向荣的组织下,一些日本志愿者实现了实地走进阿拉善的愿望,他们既体验了植树,也了解到当地居民生活艰苦。
C.在吴向荣的争取下,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对他的团队给予支持,年轻姑娘小何决定一辈子留在阿拉善植树治沙。
D.在吴向荣看来,其团队植树治沙并不是要征服沙漠,而是要与沙漠“握手言和”,使得阿拉善这片土地实现生态和谐。
E.本文记叙了吴向荣和他的团队植树治沙的事迹,表达了对吴向荣和他的团队的赞颂之情,有启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9.吴向荣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7.B 根据文意,1997年吴向荣与大俊夫到阿拉善,其目的不在于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
8.D、E A“不满”不准确,应为“担忧”。B“了解到当地居民生活艰苦”理解错误。由原文得不出这一认识。C“在吴向荣的争取下”无中生有。
9.①勇于担当。他参与成立世界沙漠绿化协会NGO组织;回国后,在故乡种树治沙。②吃苦耐劳。他常年早出晚归,植树造林。③锐意创新。使用滴灌,提高了浇灌效率;首次提出了“锁边”的概念,并付诸实践。④坚持不懈。他大学毕业后即开始治沙,至今已历14年,他决心继续做下去。⑤淡泊名利。他一心想着种树治沙,多次拒绝极具诱惑力的聘请。(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于文有据可酌情给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