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城市建设发展”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4-17 10:05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每座城几乎都是大小不等的国。尽管这些国名义上都从属于王和上级诸侯,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无不将行政功能置于首位。由于人口稀少,土地富余,城的范围可以划得很大,城内不仅有手工作坊,还可能有农田。相比之下,普通居民的住所和活动场所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自秦以降,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巩固,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等级制度也越来越明显。每座城都设有政府机构,实行逐级管辖;都筑有城墙,宫殿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作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相应的衙署和其他行政、军事机构也会占较大面积,居民能享受到的设施很有限,城市生活的质量很低。
在一个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除了不得不住在城里的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商人、工匠等,其他人往往选择乡居,因为城市生活未必比农村生活更美好。
东汉末年分裂割据.饥馑反复,战乱频仍,宫殿毁坏,朝廷无力建造新的宫殿和衙署,民居在城市中比例相应增加;人口流动增加了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佛教传入后,寺庙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首都与大城市中形成特殊的景观。
唐都长安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五条干道宽百米以上。街道将城内分为110坊,各坊建有坊墙、坊门,坊内为居民住宅、宫衙、佛寺、道观等。两市筑围墙,市内店铺、作坊密布,商业繁荣。三渠引水入城,满足宫苑和景观用水,汇成曲江池等风景名胜。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设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但封闭性结构还是对居民的生活有所影响,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这些局限到宋代才得到突破。结合《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和文献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材料二:
表一  2006-2016年中国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二2008-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变化情况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建设目标从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为主开始转向对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追求,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城市向着“智慧化”建设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城市管理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更加显著,为城市创造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生态城市系统。
早在90年代,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中国也在1995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这是中国智慧城市的1.0版本;随着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再次进入到3.0感知智慧城市时代;在2013年,WiFi、3G/4G的网络传输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后端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进步下,4.0认知智慧城市时代开启;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积累以及传输带宽和速度的再次腾飞,使得智慧城市迭到整体架构协同管理,“人工智能城市”的时代也将到来。
中国城市的政策方向则回归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城市建设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但是,近年来“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率、更优的城市运作、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了国内城市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摘编自艾瑞《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展望研究报告》)
7.下列对中国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关注相对较少,使得人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
B.复合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建设突破封闭性的局限,建设模式在逐渐改变,并进而促进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C.新型城市建设追求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方面更为显著。
D.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引起的“大城市病”逐渐成为国内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二、三内容显示,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是因为城市的人文化功能越来越明显。
B.材料一显示出中国古代立足于政治功能的城市建设模式具有封闭性,而以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模式则更具有开放性。
C.材料二揭示了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增加城区面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上。
D.材料三所描述的“人工智能城市”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颠覆和终结,它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E.从古至今,从传统城市建设到“人工智能城市”建设,虽然城市建设的功能和模式在不断变化,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9.如何才能在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

7.D(因果关系不成立)
8.A B(C项“增加城区面积是没有什么意义”过于绝对;D项“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颠覆和终结,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文中无依据;E项本质不同。)
9.答案要点:城市建设过程始终要以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中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发展过程始终要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城市建设过程始终要以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立体价值为目标,增强综合发展意识;城市发展过程始终要以“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树立“人本”观念。(每点1分,答全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