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治史仍须以读书为根基》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8-02 14:51
近20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无论类书还是目录学著述、索引,都是以“书”的形式出现,长期以来,治史以读书为根基,无人怀疑和挑战。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学者可以自行设计检索内容,随时提取数据库内史料,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例如,以“实录”为名的史书产生很早,但许多史书的性质与唐太宗时开端的朝廷官修、记述一朝皇帝言行、以政务为中心的编年史性质完全不同,而史学界将其混同看待的却不乏其人。这是在“名”与“实”之间的失察,而学术资料数据库的检索就是以词语、字串为核心来汇集资料,所以特别需要警惕。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须以读书为根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当代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但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不能替代
B.为了解决史家难以全部阅览众多书籍的问题,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
C.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使治史更轻松,因为直接取用检素出来的资料更易出错。
D.从传统类书到学术资料数据库,史料选取更为方便,治史需要读的书相对变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信息技术发展为立论前提,提出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须要彻底改变的问题。
B.文章分析电子学术资源的种类,论证学术源数据库对传统读书治史方式的冲击。
C.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方法,阐明直接取用具体史料,出错的可能性颇高
D.文章从传统到当代,再到具体史料的运用论证了治史仍须要以读书为根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书史料会导致误解,治史者通读史料出处的原书籍,有助于避免对史料的误解。
B.史学研究中如果运用数据检索发现重要资料。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增益研究
C.近代电子书籍资源兴起,书的载体发生变化,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已经失去意义。
D.网络信息时代对读书治史提出更高要求,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

参考答案
1.A  2.B  3.C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