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北镇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09 09:43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A,目不暇接;B,鬼话连篇;D,悚(sǒng)然)
    2.B(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办法做才好;无所用心:不动脑子,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乙、丙两句考虑与后文“开”“扫”的搭配)
3.B
4.C (A.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不符句意,应为“置之不理”。 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合语境。C.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使用正确。D.鸣锣开道: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望文生义。)
5. B(A.搭配不当,应该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 C.成分残缺,在“旁观者”后加“主张”。D.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这个名字”。)
二、(9分,每小题3分)
6.D(“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不是“大传统”,且因果关系不成立,见原文第2段。)
7.D(“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于文无据,见原文第7段。)
8.B(“没有形诸于书本,也不成体系”错误,见原文第5段。)
三、(15分,每小题3分)
9C(根据上下文语境,孙策命令太史慈安抚刘繇的儿子,安排好刘繇家人的生活。经理:安排好生活。)
10. D(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以致。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指刘繇;第二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为”,动词,是;第二个“为”,介词,替。D项两个“而”是都连词,表修饰关系。)
11. A(原文: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释义:他曾经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在屯里城楼上辱骂孙策军队,并且用手挽着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拉弓射他,箭矢便贯穿手腕,反牢牢钉在柱子上,围外的一万人没有不叫好的。)
12.C“安抚旧主刘繇的儿子”的事是在他奉命安抚刘繇的士众之后。
四、(24分)
13. (1)(刘繇)只是派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只给他一人一马去,突然与孙策相遇,他便上前打斗起来,与孙策恶斗一场,夺得孙策的头盔回来。
(2)曹操听到他的威名,赠送了太史慈一封书信,用箱子封了它,打开看看信上面没有说什么,只是放了少量当归。
评分标准:要求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每个重点词1分。(1) 但:仅,只是。骑:一人一马。卒:突然。对:对打,搏斗。其:他,指孙策。(2) 其:他,指太史慈。遗:赠送。以:用。发:打开。省:察看。
14.(1)“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2)参考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参考答案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答两种表现手法中一种分析正确即可得满分,但要看结合诗歌分析给分。
15.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错别字就不得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