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7-03 17:38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贵族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也正是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发展。汉武帝不惜重金和发动战争来换取汗血宝马。马成为汉代绘画和雕塑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和内容。唐太宗属马,也特别爱马。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群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是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群归为写意的类别,而唐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两组石雕虽然都刻画的是战马,实质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霍去病墓纪念性石雕的重要特点,是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石料的选取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胡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这样,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相结合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时代,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圆雕,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首领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作垂死挣扎状的场景。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形成了完美统一。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摘编自肖顺、李雪松《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的历史非常悠久。商周时代,马与贵族生活联系密切,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贵族死后,马匹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虽然汉武帝、唐太宗都爱马,但他们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导致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
      汉、唐两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D.霍去病墓石雕群、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艺
      术风格不尽相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深广的,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唐代昭陵
      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代表了两个时代独特的艺术 面貌。
   B.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两种艺术手法可以相互渗透,表现为二者
      的统一性,霍去病墓石雕群、唐昭陵六骏就是典型例子。
  C.虽然唐昭陵六骏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塑造形象时,它也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
      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D.霍去病墓石雕群是对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它突出的创作特
      色是将艺术构思与石料选取相结合,据意取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将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
       造型手法相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战马和人物形象。
  B.昭陵六骏有汉马之遗风,但它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面部的筋脉、
      胸肌、蹄筋等细致人微,因此,形象比汉马更加生动传神。
  C.《马踏匈奴》表现霍去病战胜入侵者的情景,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胡人形成鲜明对比,
      静态与动态达到了完美统一,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D.昭陵六骏在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它刻画骏马的飞驰、屹立、徐行三种姿势,将动态、静态的马的形象安排在六骏的整体之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配 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已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
   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
   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
   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
   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