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1-13 13:13
济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A. “从而”强加因果逻辑。B.原文“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混淆必然与或然。C “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无中生有。
2.【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析】直接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是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长久以来,高中阅读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的这种最基础的能力——梳理概括能力,由此,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眉目不清、条理不明的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了。2017年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回归了对这一能力的直接考查,充分强调了“梳理概括”能力在阅读中的基础地位,这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需要在把握每一段的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然后对内容相类的段落进行归并、整合,对文章进行分层。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内容分别是:首先,由抵制韩流现象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其次,将“消费型民族主义”和抵制日货、韩国政策保护主义相比,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的两方面特点(两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①“消费型民族主义”是一种感情直觉,要求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②它着眼的不是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最后,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 的出现是建立在两种逻辑的基础上。
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出一股更大的潮流,即“消费型民族主义”;第二、三段为第二层,第二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和“抵制日货” 的区别,第三段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和韩国政策保护主义的区别;第四、五、六段为第三层,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最后一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各选项分析如下:A.文章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一股更大的潮流”,即“消费型民族主义”,随后分析其特点和作为基础的两种逻辑。
B.“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错误。第四、五、六段为一个论述层次,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 义”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第六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C.D.第二段将“消费型民族主义”与抵制日货作比,指出它是一种感情直觉,要求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第三段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韩国硬性规定电影院播放韩国影片的做法说明“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经 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韩国的这种做法着眼于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与“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着眼点形成对比,指出“消费型民族主义”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论述过程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3.【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解析】C.原文“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只是抵制日货的人搬出的推理,抵制日货的人不等于“消费型民族主义者”,据第二段可知。
A.原文“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
B.原文“它(民族主义)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它的内涵是空的”是民族主义“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必要条件,B项是其否命题,故成立。
D.原文“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

答案:
4. B 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B项,“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概括有误,富勒顿太太并未加入斗争,争论的双方是玛丽和她的邻居们,她们都是在新城区。
5. ①心理描写上,表现了玛丽发现无法改变邻居们的决定之后放弃争辩的心理;②情节发展上,表现了玛丽内心的抗拒和坚决,她不会服从邻居们的决定;③人物形象上,塑造了玛丽温柔、坚定、富有良知和同情心的女性形象。(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全对给5分)
6.①内容上:玛丽生活的花园官是新兴建的漂亮美丽的社区,隐含了对生活在其中的旧房子老居民的排斥与嫌恶。②人物形象上:住在亮丽家园的邻居们有的却显露出了自私刻薄的丑陋人性,他们对待富勒顿太太既不友善也不宽容,题目隐含了对这些人的批评和讽刺。③主题上:真正的亮丽家园应该是居民们都如玛丽那样宽容和友善,彼此尊重和谐相处,题目隐含了作者的希望。(每答对一点给2分)

7.【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C项“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说法不正确,原文说“在线教育还可以跨越因地域等方面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这里的“跨越”意味着突破限制,与过去的线下教育、线下课堂相比,在线教育由于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带来的后果,但不意味着它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是一个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复杂问题,且“教育资源”包括的方面有许多。A项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B项根据材料一第2、3段提炼,D项根据材料一第4段概括。
8.【答案】AC  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对5分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概括可知;C项根据材料三梳理概括。B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并未“具体分析在线教育市场的乱象”,仅在材料二开头提及在线教育行业隐藏乱象,并未具体分析。D项,“重点是形式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恰当,根据材料二第4段“应当把握‘内容为王’的原则”及第5段内容可知,重点是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内容。E项,政府“要建设一批良好的品牌”不恰当,建设良好品牌不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只能在政策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能越俎代庖,亲自操刀。
9.【答案】1、健全行业自律:①建 立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1分);②建立完善行业标准,明确奖惩规则(1分)。   2、加强知识内容体系建构,丰富课程种类及内容(1分),培育优秀教师团队(1分)。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本题答题信息区间在材料二。注意题干中“自我完善发展”的限制。材料二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二、三两段主要谈健全行业自律的问题,具体又分为两个措施:第二段中,程方平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建立行业内部的权威认证机构;第三段,姚建龙和储朝晖又提出建立完善客观的行业标准的问题。第四、五两段,谈另一方面的措施,即从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面着手,对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师提出具体措施。
【答案】10. B “怨愤之声积”和“浸润之谮行”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爱憎不由公理”意为“爱憎不出自公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 A “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
12. A“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张昭对刘温的亲近之意。
13. (1)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宜”“所以”“通意”“以故”“屈”各1分)
(2)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 “阴”“衔”“炫惑”“为己用”“有以”各1分)
参考译文:
张温,是吴郡吴县人。张温从小就修养名节操守,容貌奇异伟岸。孙权听闻他的声名,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比肩?”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说:“刘基不详细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于是)征召(张温)请与相见,(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震惊,孙权为他改变态度重如礼仪。召对完毕出官,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和器重。(张温)三十二岁时,凭借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如果山越之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使者的道义,是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必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张温回答说:“我在朝廷之内没有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通达,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的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蜀国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揭发检举涨温。暨艳也是吴郡人,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风气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劣区别使用。于是愤怨之声积聚,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擅自任用徇从私情,爱憎不出自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赐死。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吏处,下令说:“过去下令征召张温,留下官位虚心等待他来,来后授予高官,超过(一般)旧臣,哪里料到(他)竟如此凶坏, 专生图谋不轨之心!哎呀张温,免(你)死罪作为(你的) 幸运!”将军骆统上表为张温申辩,请求宽恕他,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也很有才干名望,同张温一起被废黜。
14.C、E【解题思路】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15.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考点】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7.【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
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适用于此处语境。
时不我待:“我待”是“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强调要珍惜时间。用在此处语境不合,搭配不当。
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和后面的“突然”语义重复。
暗度陈仓: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予取予求:指从我这里取求,现用来表示任意求取,索取无厌。此处用于对“孩子的愿望”是错误的。
生杀予夺:生:让人活;杀: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原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18.【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B项搭配不当,“奠定......根据”搭配不当,应该为“提供....根据和奠定....基础”;C项,不合逻辑,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应在“从温饱到环保 ”后加上 “的转变”。
19.【答案】A
【解析】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注意语意的衔接。
20.C   A项,“大作”是敬词;B项,“华诞”是敬词,且大词小用;D项,“留步”是敬词
21.【答案】:①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②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③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