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1-17 13:40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洗盏更酌              重新
C. 履巉岩,披蒙茸          拨开    D. 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 《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 《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 《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1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2)回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D项,应为“向西飞去”,名词活用为动词,不是名词作状语,因为后面没有动词。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赋体四六句的特征,同时注意“寂寥”是“四顾”后的感觉,不要断开;“横江”是“东来”的方式不要断开;“戛然”修饰“长鸣”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内容、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C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选项手法分析错误。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盖: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如果;曾:与“不”连用,表强调,译为“连……都……;反:通“返”,回转身;听:听凭。
参考译文: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在赤壁下面游览。江里的流水发出声响,两岸陡峭的崖壁高达千尺。山显得高了,月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爬上鹘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不能跟着我上来。我高声长啸,草木震荡;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感到凄凉悲伤、阴森恐怖,害怕得不能停留了。回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四周望去,寂寞空虚。恰好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翅膀有如车轮,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戛然长叫一声,擦过我的小船,一直向西面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辞去,我也睡觉。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轻快地经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明白了!昨天晚上,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么?”道士只是笑了笑,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物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
C.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浓,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感情激昂。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14. CE    15. ①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颔联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颈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的担忧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兵戈”“万事非”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根据“无家”“寻弟妹”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通过“江寒树影稀”的景物烘托离去的惜别之情;“各努力”和“犹恐未同归”表现对友人的勉励和对未的担忧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名家的名字取自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像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之名出自《离骚》“________________”一句。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对投机取巧、苟合取悦的世俗和没有规则、不守法度的社会现实决不妥协的态度。
(4)面对生命的短促和个体的渺小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从石碑文字漫灭引出后人的胡乱猜测发出自己的感慨:“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苟余情其信芳    (4). 宁溘死以流亡兮    (5). 余不忍为此态也    (6). 寄蜉蝣于天地    (7). 渺沧海之一粟    (8). 羁鸟恋旧林    (9). 池鱼思故渊    (10).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1). 齐彭殇为妄作    (12).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宴”“晏”“溘”“蜉蝣”“羁”“殇”“谬”的写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