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2-15 22:08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当代艺术应以怎样的姿态走上世界艺术舞台与各民族艺术进行对话?这是我国艺术界近些年思考的重要问題。一般认为,应该强调艺术的文化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显现,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
要确立新的艺术姿态,首先需要从认知上打破桎梏,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本身去理解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一词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就艺术创作而言,它更应该是一个时代概念,其文化意义不单单指向当下和未来,还应追溯到其文化属性的源头,并筑起传统与当代相连接的文化之“渠”。唯此,一个国家在艺术上的精神诉求,才能在国际上长久地获得拓展空间。因而,中国当代艺术要在世界艺术之林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示自己的当代气象,除了要遵循艺术规律,还要坚守中国艺术的根本特性,用中华民族自己的表现方式,表达我们的审美诉求。正如《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所言:“艺术有不断变革的一面,同时也有永恒的一面。”只有在精神上深植于中华民族、深植于时代,真正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我国的当代艺术创作才能建构起精神高地。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艺术创作从概念、形态、价值现以及逻辑路径等方面对西方“当代艺术”形成某种依赖,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对话,成了跟西方艺术学舌。近些年,就创作的形态来看,艺术家们已不再仅仅按西方的“当代艺术”观念和形式进行创作,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不再追求用新技法、新语言颠覆传统的技法和语言,不再一味强化视觉的新鲜刺激和内容的晦涩难懂,同时,也不是简单地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而是更多地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获取资源和精神养料。在艺术主题上,追求超越感性欲望而关注心灵构建;在艺术手法上,重视传统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这些尝试无疑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脉络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延展,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形式的合理探索,这些做法无疑会使当代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创新性和超越性。
纵览各民族的艺术创新过程可以发现,变的永远是形式和技法,不变的是其民族的文化根性。艺术在交流互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必须植根于本民接的文化土壤,才能保证其枝繁叶茂。
(摘编自王鹤瑾、魯婧《“风凰艺术年展”暨艺术论坛侧记:亮出当代姿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代艺术如何创作,一般认为,应强调民族艺术的文化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显现。
B.我国当代艺术要在国际上确立新姿态,拓展新空间,就要追溯文化属性的源头。
C.就艺术创作而言,“当代”一词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时代概念。
D.艺术要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交流互鉴是主要的,但植根民族文化土壤也很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一开始就亮出要论述的问题及论点,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引尚辉的话意在论证,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植根于时代的特性不应变。
C.作者回顾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艺术创作情况,是从反面论证坚持文化根性之重要。
D.作者概述近年来的艺术创作情况,是用事实从正面论证坚持文化根性是正确出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坚守民族艺术的根本特性,是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确立自己文化身份的必要条件。
B.追溯到民族文化源头,并指向当今和未来,我国当代艺术才可能走上世界舞台。
C.当代艺术创作必须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汲取养料,才可以摆脱对西方艺术的依赖。
D.当代艺术创作如果能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就有资格与各民族艺术对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展光中的大昭寺
禾素
清晨,当第一道霞光洒在大昭寺的金顶上时,虔诚的信徒早已布满每一个角落。一位藏族大姐从窄巷里走来,看到我不知如何前往的样子,漾开高原红的笑脸招呼着我穿街过巷。我很快便汇入前往大昭寺的人流中。
让人惊讶的是,大昭寺门前,等候进寺参拜的队伍早已排至几条街外。身着藏服的男女老幼恭敬地站在数米高的红墙之下,每个人脸上都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安静、虔诚和期待。此情此景,真像一幅古旧的油画,洋溢着一种无法抵御的美,一下就将我的神魄摄走了。沿着墙边缓慢前行,转过几条街,长长的队伍依然望不到头,望一望每张陌生的脸,收获的全是应接不暇的微笑,有的甚至咧开嘴来。在佛光的照耀下,对萍水相逢的人露出毫无戒心的喜悦。或许再多走几条街,我就会融化在这纯净而温暖的笑容里。
大昭寺虽不比布达拉宫那般富丽雄伟,但在信徒心中,却更为亲切。正门前的一块空地上,已排满了虔诚的信徒。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自顶到額、喉、胸拱手作揖三次,口念经文.双膝跪下,“刷”地一下手向前方直伸出去,整个人拉直身体紧紧匍匐于地,持续教秒,然后又重复前面的动作。这是最标准的朝佛大礼,当地叫磕长头。这样的动作他们至少要重复108次,甚至-直按这种方式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千里而来,以表达对佛的尊敬,祈求今生平安、来世幸福。
我尝试着匍匐于地,使身体紧贴大地。当我的脸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仿佛嗅到了大昭寺千百年沧桑历史的佛香;当我的心与大地紧紧贴在一起时,我仿佛听到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淳朴藏民火热的心跳。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原来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份子,虽未朝迎佛光,暮诵梵经,但心中始终敬仰着佛的精神。如今千里迢迢而来,不就是要将心中之佛与灵界之佛融为一体吗?
开始转寺了。人流中,老年人手执经筒,年轻人双手合十,他们都缓缓而行,仿佛快走会亵渎心中的圣佛。在佛的引导下,他们围绕着大昭寺,一圏一圈地走着,口中吟诵着经文,诵经声先是不经意地传到耳边,渐渐地,声音越发清晰,越发洪亮,仿佛有千万种声音排山倒海般地涌来,随后又浩浩荡荡地飞向天界。我行走在这缓慢涌动的人流中,感觉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是多余的,时间在这一刻似乎戛然而止。
在朝圣者的队伍中,有-位只有―条腿的年轻人。他身体消瘦,满面灰尘,全身的衣服破烂成条,衣服的颜色也早已被千里风尘染得没了踪影,那条仅有的瘦若柴棍的腿似乎禁不住晨风的吹拂,摇摇晃晃。但他毅然按朝佛大礼的方式转寺。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痛苦,相反却充溢着-种非常满足的光彩。看他艰辛却幸福地行着朝佛之礼,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有人走近他,递给他一元纸币。他只是笑着回敬了一个合十礼,没有接受。我禁不住拿出一张一百元的纸币,在自己额上轻轻碰一下,然后双手合十,在他行完一个朝拜礼后,送给他。我坚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施舍,也不含怜悯。然而年轻人在破烂的衣服上使劲擦擦双手,笑着双手接过纸币,然后又采用双手举过头顶的方式回赠给我,在回敬我一个合十礼之后,又迎着溫暖的晨光继续转行。
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前行的路究竟还有多长,我也不知道所有朝佛的人们前行的路有多长。但我相信.他们的一生都将行走在朝佛的路上。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徒们虔诚地行朝佛之礼,“我”千里而来,“将心中之佛与灵界之佛融为一体”,都是表达对佛的尊敬,祈求今生平安,来世幸福。
B.第六段中“我坚信我这么做绝对不是施舍,也不含怜悯”一句看似打破了叙述的节奏,实则流露出作者对朝拜者的尊敬,深化了主题。
C.本文融描写、记叙、议论为一体,通过对朝拜者的神态、动作、衣着、声音等多方面的刻画,表现出藏族同胞的淳朴与对佛的虔诚。
D.文章结尾说“他们的一生都将行走在朝佛的路上”,意思是这些佛教信徒将一生保持对佛的信仰,使自己的精神趋向佛指引的境界。
5.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含义及作用。(5分)
6.参拜大昭寺的人群中,有妇女、老人,还有残疾人,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的描写,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情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失而复得的花瓶
东方晓
朱老爱好收藏,也懂得文物鉴定,尤其对宋代的花瓶很有研究。他家的客厅、卧室都摆满了各种形状的宋代花瓶,有少数几个还上着锁。
朱老收藏,一为研究,一为欣赏。他能从花瓶中读出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有客人来,他总要津津有味地给人家讲藏品中蕴含的故事。
前些日子,他在古旧市场发现一只花瓶,大开片,绷瓷儿。胎质略显粗糙,露胎处隐约可见点点褐斑.造型质朴大方,通体古色古香,看上去倒很像宋代官窑的东西。不过让他感兴趣的是,花瓶上那摆动着的海底水草的图案似有研究价值。宋代的瓷瓶他研究过不少,但图案设计和海洋有关的却从未见过。问问价钱,才一千块钱,出于研究的需要,就买回了家。为了方便研究,就把它放在书房的书架上。
回家后,朱老开始仔细观察。更让他高兴的是,图案中还画有一些较小的贝类。这说明宋代已经开始对海洋,特别是对海底开始探索了。他开始查阅史料,拜访专家,努力探寻该 图案产生的年代及跟海洋的关系。为此还特意去了一趟北京,证实在宋代官窑的瓷器上的 确出现过这个图案。
朋友来做客,朱老照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花瓶,不过重点完全放在了这个花瓶的图案 上,朋友们听说朱老买到了一件稀世珍品,纷纷前来观赏,老朋友又带来些陌生的朋友,所有 的人都啧啧称奇。
然而,正在朱老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阶段,花瓶却不翼而飞了 !
是谁偷走了花瓶?他查看了家中的门、窗及一切可能进入的地方,一点痕迹都没有,不像是外贼进入。是熟人?细想一想,他在给朋友们讲解花瓶时,从来没说过它的价格。莫非……不可能,他马上否定了熟人作案的可能,朋友们的人品他还是放心的。
没了这件东西,朱老的研究只好停下来。老伴说,要不就报警吧。他觉得一千块钱的东西,不值得报警。想来想去,他决定不动声色地找回花瓶。
朱老准备在家里举办-个茶会,邀请朋友前来聚会品茶,朋友都以为朱老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纷纷前来。
来喝茶的朋友最想看的就是那个花瓶。茶过三巡,朱老说:“诸位,实在不好意思,今天恐怕不能一睹花瓶的风采了,花瓶不知被什么人拿走了。”
大家吃了一惊。
“报案了吗?”有人问。
“报啥由案啊,才值一千块钱。当时我买它,主要是它上面的图案很有研究价值。我曾到国家文物鉴定中心鉴定过,那不过是-件仿品。”朱老很平静地说。
朋友们顿时目瞪口呆。
“这类花瓶的真品共有两件。”朱老接着说,“都是由爱国人士从国外购回的,一件已上交国家,另一件还流落在民间。我亲眼见到过真品,跟我买的仿品一模一样,看来宋朝时的人们已经能绘制海底景色的图案了,我想通过它研究宋代对海洋探索的情况,以填补我国科技史上的一段空白。”
“那朱老的研究是不是就无法继续啦?”有朋友问。
“是啊。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请各位帮我留心一下,仿造者肯定不只仿一件,如果谁见到的话一定先帮我买下,到时候我加倍付钱。”
“那这个贼可白忙一趟啦。”
“岂止白忙一趟,说不定还会有麻烦。”
“是啊,东西放对了地方就是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炸弹。”朱老说。
茶会结束.大家有些遗憾地离去。
然而,几个月后,那件花瓶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老地方,瓶内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打印着一行小字:“您好。祝您的研究早日成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人公与其说是收藏家、鉴定家,倒不如说是个研究历史的学者,因为他的收藏主要是为了破解藏品背后的信息。
B.拿走花瓶的人没有露面,但根据情节推断,他偷偷送还花瓶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花瓶不值钱,二是留着花瓶会有危险。
C.小说讲,花瓶被盗,家中却没留下行窃的痕迹,朱老又坚信朋友们的人品没有问题,这暗示花瓶是被跟朋友一起来的人拿走的。
D.茶会结束前朱老所说的话,其实是提醒拿走花瓶的人,对他来说.花瓶不仅没价值还有危险,而对自己却有价值,希望他送还。
8.优秀的小说,情节安排往往很巧妙,本文中作者就埋设了好几处伏笔暗示花瓶是防品。请你找出三处,并分析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妙处。(5分)
9.小说主人公找回花瓶的方法很特别,请通过这件事分析他的美好品质。(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