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亳州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3-10 23:03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
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诗人深夜久坐时的感受,以动衬静,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夜坐”二字。
B. 颔联写自己客居他乡、双鬓染白让人发愁,点明了乡愁这个主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C. 颈联首句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既写出树林静寂的景象,也突出林中空荡荡的特点。
D. 颈联第二句转入写屋内情景,“寒”字营造了场景氛围,暗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E. 这首律诗语言含蓄、深沉,韵味深长,“夜坐”之中蕴含着诗人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15. 本诗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E    15. ①“怀君”“别绪”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转如麻”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这首诗乡愁只是其中一种愁情,并不是主旨,诗歌还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E项,这首诗整体上是平实、自然的。
1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尾联“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怀君”“别绪”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之情。“转如麻”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羁旅、思乡、念友等多种愁情交织的状态。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沧海》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1). 水何澹澹    (2). 山岛竦峙    (3).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笔画要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第(1)句的“澹”“竦”不能写错;第(2) 句的“复”共9画,不能多写一横。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区房”“养老金”“反腐败”等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②在人工智能兴盛的大背景下,某些人为一己私利,大肆唱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时代发展背离,令人大跌眼镜。
③在解决叙利亚问题过程中,有的国家谋求私利,有的国家置身事外,有的国家则浑水摸鱼,甚至企图火中取栗。
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本偌大的村庄现在只有十几户人家了,过去春节热闹得不可开交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
⑤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⑥新时期,央企重组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应慎之又慎,因为任何风吹草动都一定会牵动资本市场的神经。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与“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加宾语,常作“对……津津乐道”。②意思是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③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和原文意思不对。④不可开交: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只做“得”后面的补语。⑤名不见经传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地方不出名、没有名气和名声或者太隐秘、太偏僻的意思。⑥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保护区为了加强对珍稀植物的保护力度,许多视频监控设备将被安装在霍山石斛和银梅集中分布区周边。
B. 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射线等波段开展观测,确认引力波信号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
C. 随着近些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甚至是中国创新。
D. 在2017年榜单中,中国进入百强榜单的项目数量比2016年减少了一倍,但入选项目的质量却远髙于往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中途易辙,前一个分句有主语,没有谓语,下一个分句另换主语。可以删除“保护区”。B项,成分残缺,应该在结尾部分加上“的星系”这类的中心语。D项,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数。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王小明见到李教授就说:“感谢教授您一直以来对家弟的帮助,他已顺利完成课题。”
B. 班长在毕业典礼上激动地说:“同学们今后有事,只要我能帮得上,一定鼎力相助。”
C. 张涛同学,我们对你递交的应聘材料十分满意,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来与我们洽谈。
D. 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高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征服了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A项,面对他人称呼自己家里的长辈或亲戚中的长辈,在称谓前加一“家”字,这里是“弟弟”,不能使用“家”。B项,鼎力相助是敬辞,只能用在别人身上,而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项,接洽商谈。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等较正式的场合。使用场合不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纳兰性德活在世间的岁月,___。纳兰性德全身心投入到这种文化隔阂的消除工作之中,成为满族上层向汉文化迅猛冲击过程中涌现出的文苑骁将。___,但也未摒弃满族文化的优秀基因,他的词作中流露的是满汉交融的文化特质。___,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纳兰文化。
【答案】    (1). 满汉两族文化隔阂还没有消除    (2). 纳兰性德虽热爱汉族文化    (3). 认清这种文化特质
【解析】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第一空前面提及纳兰性德,后面说他投入到“这种文化隔阂的消除工作之中”,“这种化隔阂”应是承前指,因此第一空应填“满汉两族文化隔阂还没有消除”。第二空后说纳兰性德未摒弃满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前面有个转折词“但”,因此推测第二空应表达他对汉文化的热爱。第三空前说他的词作中有满汉交融的文化特质,后面说“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纳兰文化”,推测第三空表达的是这种文化物质和传承传播纳兰文化之间的关系,所以填“认清这种文化特质”。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一定要推广使用新能源,因为只要使用了新能源就能迈进新的时代。而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进而也就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①不是使用了新能源就能迈进新时代。


【答案】②不是迈进新时代就必然能开发出各种新能源。③不是有了新能源就必然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分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和逻辑推断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审读句①,分析其病句类型。“因为只要使用了新能源就能迈进新的时代”,因果关系推理不当,属于强加因果,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这种必然联系。以此类推,“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进而也就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也存在这种错误的推断关系。“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就能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和 “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进而也就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也不存在这种必然逻辑关系。因为不是迈进新时代就必然能开发出各种新能源。也不是有了新能源就必然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