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遵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6-14 11:40

遵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未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誉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新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含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表明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
B.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完全没有了门第观念,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缺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政治上来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
C. 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了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误解原文“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C项,只能表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说法太绝对化。D项,“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理解有误,属无中生有。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根据原文,应为“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原文“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表明“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三立梦露
周海亮
马三立梦露本名马三。他姓马,排行老三,很俗很实际的名字。马三立梦露这个怪异的名字是村里人送给他的外号,他觉得挺好。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每天他坐在炕头上听收音机,最初听新闻,后来听评书,再后来就迷上相声,迷上马三立。收音机乃稀罕之物,他听的时候,炕沿上、窗台上、锅台上甚至院子里,挤满前来蹭听的村人。一段听完,见村人仍不走,他说,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喷喷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正逗着,小儿内急,喊了几声“爹”,见他不应,就全都局到炕上。他只得暂别马三立,冲院里喊:大黄!狗跑进屋,蹿上土炕,欢天喜地地将小儿的秽物舔了个精光。
喜欢马三立很正常。村里人都喜欢马三立。然而几年以后,他又开始喜欢梦露,在村人眼里,就有些不正常了。
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他阅读有关梦露的书,又从杂志上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天天迷一个脸上长颗瘩子的金发碧眼的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很是让村里人看不懂。他老婆骂他,你还要不要脸?他说,你不觉得她挺好看?他老婆说,她好不好看关你鸟事?他说,好看,就能让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就能干好地里的活。他开始弹三弦,唱《送女上大学》,边唱边瞟着墙上的梦露,似乎梦露就是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和学生蓝裤子的桂兰①。弹完一曲,下地干活,竞真的不觉累。然当他回来,墙上的梦露一张都不见了。他喝来老婆,问,我的梦露呢?他老婆说,都被我撕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巴掌,将老婆干净利落地打翻在地。你这个不懂事的臭婆娘!他说,我不看梦露难道看你?
那次他与老婆闹翻了天。他老婆欲与他离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并发誓永不再往墙上贴梦露,两人的日子才得以继续。马三立梦露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开始只是村里人叫,后来传到镇上,镇里人也叫。每叫他,他便应:哎!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快乐。
墙上没有再贴梦露,并不能证明他不再想着梦露。有梦露的杂志仍然天天看,看时,目光痴迷,口水澎湃。看一会儿,家里来了村人,便打开黑白电视,与村里人一起看马三立。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
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像带,也卖书和杂志。店里有录像机,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过来看录像。多是香港式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每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
经常有村里人来镇上找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发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
再几年过去,他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的过去,只知道他这里片子多,价格也便宜。没人知道,他便主动说给那些年轻人听。他说我有个外号叫马三立梦露。大家就笑,说,知道你迷马三立,可是梦露是怎么回事?
那时他刚给这些年轻人说了段马三立的《逗 你玩》,嗓音还没有调回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梦露的照片,“啪”地往来面上一甩,粗哑着声音说,瞧瞧!几个年轻人凑上来,仔细瞧过,说,原来梦露长这模样啊!
他愣愣,长叹一声说,在你们眼里,梦露也成马三立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桂兰,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里的张桂兰。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直接切题,简要介绍了中心人物马三,列举的一系列农村日常生活具有到个浓厚的乡野气息。
B. 小说善于运用相关事件的延展来表现人物、把握叙事节奏,如第2段“小儿内急”的描写,极富表现力。
C. 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由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外号也因此而来。
D.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马三的话暗含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各有所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保持常新。
5. 小说以“马三立梦露”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三立”与“梦露”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旧一新,构成一组怪异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
B. “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高度浓缩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 标题“马玉立梦露”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情节得以有序展开。
D. “马三立梦露”在文中出现并非新鲜事物,以此为题,说明主人公有怀旧思想,直接表明观点,揭示了文章主题。
6. 文中的主人公马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1)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喜欢相声,也喜欢外国明星。(2)有能力、善于追求。他模仿相声表演惟妙惟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很早就到镇上开店。(3)乐观、率性。他利用文艺把沉闷的农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追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C项表述错误,马三引起老婆不满,是因为他“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老婆认为他迷恋一个“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是不要脸的行为,而他也没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他在痴迷梦露的同时,仍然喜爱马三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如果是解答题,可以从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读者这写层面进行探究。本题是选择题,选项也确实是从这些方面来分析的。这时要注意选项中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观点是否能从原文找到支撑。D项“说明主人公有怀旧思想”、“直接表明观点”错误。应该理解为:“马三立梦露”在文中象征新鲜事物,以此为题,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要注意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正面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心理等,需要考生圈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推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侧面刻画主要是次要人物、物象、环境的烘托,如果文本有相关的,考生可以抓住这些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划记作者评价、叙述人物的语言,这也是解读人物很好的切入口,有时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本题中从第一段作者的介绍“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可见他是一个率性、乐观的人。“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新潮的人,敢于追求新事物;同时他也跟村里很多人一样喜欢相声演员马三立,有让我们看到了他传统的一面。“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喷喷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带和录像带,也卖书和杂志。”这些都在说明他是一个有能力,也敢于追求的人。这一点从村民的评价(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变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也可以看出。“多是香港式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每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说明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