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西安市高2022届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5-27 16:29
参考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一个作者的作品风格”错。结合“这种通过时间积淀下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可知,文中“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是“行为惯性”,“作品风格”与“惯性行为”文中没有这样的因果表述。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论据和观点不匹配,严嵩的事例不能够论证“历史考据学也是不可靠的”,“历史考据学也是不可靠的”也曲解了文意,原文第③段为“亦没有办法准确地应用于历史考据学中”。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作品的格调会流露本性,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装假,但始终掩盖不了文品与人品相统一的事实”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作者的人品与文品是统一的”。
4.B
5.D
6.①编剧个人素养:编剧需澄净心态,要有执着的艺术追求,严谨的创作态度,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以“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全身心投入创作中。②影视制作行业:影视行业要整合团队资源,对剧集创作提供支持。拍摄前要有完整的剧本内容,杜绝赶进度;多个编剧联合创作时要整体统筹“前后的一致性”;杜绝内容注水通病。③视频播放平台:视频播放平台要少些商业投机,调整当前剧集盈利模式;对播放作品进行认真的筛选,严把品质关。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但后面就一集不如一集,越往后水平越低”错,原文只是说“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并没有说一集不如一集。
C.“像《士兵突击》《潜伏》一样从‘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错,文中并没有说《士兵突击》《潜伏》原来是“半部好剧”。
D.“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不会一怒弃剧的心理”错,根据原文“‘半部好剧’谁之过?祸首就是如今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本应是戏核突出、节奏流畅的好故事,出于商业原因,硬生生被大量啰唆又俗套的‘凑集数’拖垮”“反正拖拖拉拉几十集,只要关键悬念一直在,观众再不耐烦,在没有更好的剧集替代前,也不至于一怒弃剧”,可见根本原因是盈利。且少了“在没有更好的剧集替代前”这个不“一怒弃剧”的前提。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依然能关乎国家情怀,就可以成为经典,就能改变评分高开低走的趋势”错,根据原文“要避免‘龙头烂尾水蛇腰’的‘半部好剧’层出不穷,需要平台自身把好品质关,更需要创作者澄净下来,少些商业投机,回归初心”,可见它成为经典的条件有多个,只“关乎国家情怀”还不够;成为经典,不一定就能改变评分。
6.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为《“半部好剧”之出路》的评论列出评论要点,就是分析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的措施。从做法层面概括材料即可。
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如何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这是从编剧方面提出要求,要求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要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
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剧集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需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这是从行业方面提出要求,要求整个行业要对剧集创作提供支持,要有完整的剧本内容,要整体统筹多个编剧联合创作的问题。
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剧集盈利模式有关……”,材料二中“‘半部好剧’谁之过?祸首就是如今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本应是戏核突出、节奏流畅的好故事,出于商业原因,硬生生被大量啰唆又俗套的‘凑集数’拖垮”“电视剧行业,本应剧本至上,却成了经济账本为王,结果是,精品剧不精,水剧更水”,这是从平台方面提出要求,要求平台要把好品质关,对作品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
7.C
8.①“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作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不惧强暴、打抱不平的勇敢形象。③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
9.①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对话描写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象,以及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②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推动,不枝不蔓,简单高效,线索清晰。③契合人物活动。故事写张丙和“我”喝茶聊天,以对话展开合情合理。④巧点小说主题和时代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⑤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通过独立成段的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解析】
7.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C“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错误,从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等语句可知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8.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的能力。
本题可根据文中的如下内容概括:“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出我意料之外”,可以概括出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不惧强暴、打抱不平;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的形象特征。
9.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本题答题时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交代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情节看尽人物的对话叙事故事,一问一答推动情急的发展,并且结构紧凑,本文的故事情节就是在我与张丙的人物问答中展开;从人物的角度看,借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本文大篇幅描写了张丙的言语,例如“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可以看出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表现出来的;从环境看,借人物的对话交代社会环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答题时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根据“中国人没希望”“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小说结尾点出“五九”,“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正是借这种对话方式表现出来的。
10.D
11.A
12.C
13.(1)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
(2)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
结合上文“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的句式,这里“风日之骀荡”和“则辱之而为僭凄”的前后也应该断开,形成对称结构,排除AC。
“则辱之而为瘴”与“则辱之而为僭凄”句式一致,排除B。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序,古称……“跋”,也叫……绪论”说法错误,序与跋、绪论不同。“跋”放在著作正文之后;绪论也叫绪言、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说法有误,原文为“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可知并不是说明朝诗词以嘉靖年间为最,而是说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而且作者对明代诗坛是不满意的,并非“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而是“吾郡以诗名天下”。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诚”,确实;“拟”,比拟,相比;“工”,工巧;“修”,好。
第二句中,“当”,主持,掌管;“所以”,用来……的方式;“处”,对待;“雅”,平素。
参考译文:
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精美,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各位先生的诗文作品,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们所说的可以兴、可以群且怨的吗?
明朝就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而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而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
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工部虞衡司郎中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就又贬谪去担任开州同知,遇赦酌情调迁婺州,最后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而后罢官。
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京城附近地区;婺州(应该是处州,疑王误),属于越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咎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但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会了一些。先生从长江以东地区诗人里浸润资质,从唐朝大历诗人处得到格范标准,他做工部虞衡司郎中,有《虞部集》;做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有《司勋集》;中年依附和尚在南京寺庙居住,有《禅栖集》;担任云南按察司佥事,有《南中集》;回来后,有《还山集》;他被任用和因获罪而治理三州的缘故,在他的自序中已经说得很详尽了,这里不再赘述。
14.C
15.①诗歌意境阔大雄浑。雄关接天,飞阁与秦地树木相连,城墙压低陇地云烟,天山耸拔,戈壁苍茫。(或写:景色雄奇壮观。嘉峪关高与天接,阁楼凌空欲飞遥接秦树,长城城垣压低云烟,天山陡峭耸立,戈壁辽阔无边,一派形胜雄奇之景。)
②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人虽是万里谪戍伊犁,但本诗情感却毫无低沉悲观之意,而是洋溢着对雄关峥嵘壮观景色的赞美,和对国运的忧思。(未答出“情感格调”等词,能准确答出两种情感亦可。)
③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弘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夸张;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等能力。
C.“意在写大漠苍茫,条件艰苦”错误,第六句“翰海苍茫入望迷”是以大漠苍茫衬托嘉峪关的雄奇壮美,不是写条件艰苦。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高壮”即气象高远、景象壮观、胸襟阔大、情感激昂等。
从诗歌意境来看,“严关百尺界天西”,极写雄关高大,仿佛上连西天,不但界定地理的疆界,还界定了西天的疆域;“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夸张手法,写出嘉峪关远连秦地树木,高大的城墙甚至压低了陇地的云层,从上下左右的空间范围写出雄关的高大壮阔;“天山巉削摩肩立,翰海苍茫入望迷”,写出出关所见的壮阔景象,天山陡峭高立,戈壁苍茫辽阔,整体意境呈现出雄奇壮阔之态。
从诗人的情感格调来看,虽然是“被革职,‘谪戍伊犁’”,但诗歌中却无一丝被贬谪的怨怼悲哀之情,反而充满了面对雄奇边关之景的赞叹之情,前三联的雄奇壮阔之景,展现出诗人阔大的胸怀与高昂的激情,尾联“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又流露出诗人对于此地险要,担忧国运的忧思。
从语言特点来看,诗人用词与修辞特意用了能展现广阔雄奇特征的词语,如“百尺”“万里”,写出空间的高大与广阔;“千古”突出时间的久远。在修辞上,多用夸张,如“斜压陇云低”,说城墙高大到压低了天上的云层,又把函谷关比作“一丸泥”,通过缩小夸张,来极写嘉峪关的雄壮,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
16.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无边落木萧萧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澹”“竦峙”“萧”。
17.A
18.C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题材:文艺作品内容的主要材料,即一定社会生活的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由原文“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可见是讲画作的内容,故选“题材”。
第二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此处画作好到极点,故选“叹为观止”。
第三空,散发:分散发出;释放出某种东西;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迸发:由内向外猛然喷发。此处强调画作颜料散出的光芒,故选“散发”。
第四空,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此处强调画作的吸引力,故选“摄人心魄”。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连贯的能力。
本语段主要介绍画作《千里江山图》的题材、章法、所用颜料,从而赞叹其高超的艺术魅力。所以第二段句首的陈述对象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我们”,故排除AB。
由句子的主谓宾搭配看,《千里江山图》是“卷轴画”,而不是“最长的”,排除D。
19.A
20.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②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③我们也会越快乐。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介词“通过”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应将其删除;
二是中途易辙。删去“通过”后,句中主语为“这些特征”,而后一分句的主语是“成年人”,应将“并给予”替换成“使婴儿获得”。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可知,这里讲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现象。再结合后文“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可知,下文具体阐述“一墩难求”的原因。而此处的“?”正好表明,这句对这一原因进行提问。因此可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空,前文提到“它脑袋和身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笔者认为人类喜欢冰墩墩正是因为反差的“超常刺激”,而该空则用鹅作类比,排球相比于鹅蛋,更大更圆,对鹅来说,也是一种“超常刺激”,因此,本空可填: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
第三空,由前文“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可知,超常刺激会使我们快乐。而由上文分析已知,超常刺激就是“多看看‘萌物’”引起的,因此,多看“萌物”能让我们更快乐。因此,本空可填:我们也会越快乐。
21.AB着红色,象征光明,作为构图主体部分,视觉效果强烈;C着蓝色,象征自由,在红色映衬下生动活泼。AB部分构成一个成人像,充满温暖与力量;C部分像一个孩子张开双臂扑进大人怀抱。整个构图寓指党中央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在成人关爱下自由健康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的能力。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徽标可看成:一个成人拥抱孩子的形状。AB部分是构图主体部分,构成一个成人像,着红色,象征光明,而且红色也充满温暖与力量;C部分像一个孩子张开双臂扑进大人怀抱,着蓝色,象征自由,在红色映衬下生动活泼。根据题干“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群众性工作组织,目的是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参加者多为离退休老同志”可知,整个构图寓指党中央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孩子在成人关爱下自由健康成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