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茂名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7-27 08:51
茂名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京冬奥会胜利闭幕了,留给世界数不尽的美好记忆和无穷回味。
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生动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开了一幅幅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始,传递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天应时的理念。一滴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波涛奔涌的黄河,演绎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诗情。绽放于鸟巢上空的“迎客松”、迎接运动员入场的“冰雕中式门窗”、融橄榄枝与中国结为一体的“大雪花”……一个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尽显中国人的热情、自信与开放。
在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动人场景,表现了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初春的柳枝,柔嫩而富有朝气,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在中国古代,柳树是寄托思念之树,折柳是送别的重要仪式。冬奥盛会闭幕之际,通过折柳的形式,传达了与各国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体现了温厚悠长的东方文化之美。
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鼓荡着浓浓的中国风,给参赛选手和世界各地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彰显汉字之美的冬奥会会徽,到以国宝熊猫、中国灯笼为原型设计的“冰墩墩”“雪容融”;从展现东方神韵的冬奥场馆建筑“雪如意”“冰丝带”“雪飞天”,到融入长城、烽火台元素的滑雪赛道和跳台;从灵感源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到采用非遗“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编织的颁奖花束;从“中国龙”战衣、“孙大圣”头盔、“千里江山图”花样滑冰比赛服,到礼仪人员服饰上的“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观看冬奥会,不仅享受了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同时还能领略悠久厚重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彰显以人为本的奥运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强调所有人不论肤色不论贫富不论地位,都能通过自我锻炼、积极参与,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奥林匹克追求人的精神和力量的自由实现,它对人的身体极限的探索、对人类潜能的开发、对人的精神的锤炼,都具有重要意义。
“仁者,生生之德也。”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生命的关怀。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坚持以人为本的奥运始终是北京奥运精神的核心。它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提升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着力推广冰雪运动,积极推进“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使冰雪运动实现全国覆盖。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3.46亿,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这是中国推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促进世界体育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文精神的渴求。2008年奥运会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唤醒了国人的健康意识、绿色意识、体育锻炼意识。2022年冬奥会则促进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弥补了中国体育“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差距。今天,中国特色的奥运理念中,包含了当下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奋勇拼搏的昂扬斗志、开阔包容的胸襟气度,以及对人类共同文明的崇尚和发扬、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
凝聚“一起向未来”的伟大力量
奥林匹克奉守“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鼓舞大众参与体育运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激励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作为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展现了中国人重信守诺的决心和魄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不惧困难、战胜疫情的宝贵信心。
北京冬奥会严格落实“双闭环”管理,完善场馆防疫措施,有效防止疫情发生;“黑科技”铺就“最快的冰”,促成了多项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的诞生;冬奥会志愿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以真诚亲切的微笑和周到完善的服务赢得了世界的赞叹……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为世界奥林匹克事业续写了新的传奇,也为疫情之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
北京冬奥会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表达了世界各国朋友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展示了中华儿女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国际社会应当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应对风险挑战,凝聚携手迎风雨、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乐章。
(摘编自金元浦《北京冬奥会的人文遗产》)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折柳送别”不但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成长,更传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B.在和平、发展时代,中国人比外国人有更强烈的对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求。
C.北京冬奥会诞生的多项奥运记录和世界记录,与中国的“黑科技”不无关联。
D.国际社会应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凝聚起战胜困难、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传统文化锦上添花,也就不会有中国健儿在北京冬奥会上的骄人战绩。
B.北京冬奥会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提升人,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奥运理念。
C.从推广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来看,中国冰雪运动曾在北方发展更快。
D.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疫情之下如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
3.下列选项中,与本文关于北京冬奥会观点没有关联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冬奥会30枚体育图标,以汉字结构为灵感来源,融合古老的中国篆刻艺术,为30个比赛项目盖下特别“印章”。
B.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北京冬奥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冬奥效应必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人持久活力。
C.北京冬奥会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疫情防控体系,为运动员营造安全、舒适、人性化的参赛环境与生活体验。
D.巴赫说,中国实现了超过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这是本届冬奥会为中国人民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重大贡献。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自信”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送鞋
高军
秋风一刮,落叶就开始飘飞起来,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多了。秀英腋下夹着一个蓝花小包狱,站在大路沟旁边的一个岭膀上,使劲地向远处望着,她很长时间都看不见一个人。偶尔也会看到有人从远处走来,但越近看得越清晰,都是一些不认识的人。
“这个没良心的!”秀英在心里小声骂着。
自从丈夫桂生参军后,秀英心里就一直是空落落的。那时他俩结婚才三个月,村里和区上发动青年人报名参军抗战。丈夫想去,秀英尽管恋恋不舍,可她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于是就为丈夫打点行囊,让他跟着部队走了。在四周村子里,秀英以心灵手巧闻名,她做的针线活儿更是没的说。丈夫临走前她见缝插针,不几天就为桂生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送他走时顺手给他塞进了背包里。丈夫走了几天后,她就牵挂得不行:不知丈夫到哪里了?生活习惯不?新鞋穿在脚上会不会太硬不舒服?平时,她在村子里积极工作,和姐妹们为部队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她心里觉得,好似就是为自己的男人干的,干起活儿来觉得特别有劲。平常她不好意思问部队和男人的事儿,可她的耳朵长着呢,不管谁说的话,只要涉及队伍的,就都能让她拾到耳中。
最近几天形势更加严峻,日本鬼子又要进行“扫荡”了。听说丈夫所在的部队要从王庄一带转移到外线,要到沂蒙公路以西去。桂生走了一年多,秀英经常听说部队的位置,知道他们就是在周围这些地方转,但竟然一次都没有碰到过面。
“这个没良心的!”秀英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小声嘟嚷出这一句话来,她意识到以后,心口就跳动得更剧烈,甚至会冒出一身汗,脸腾地一下就变红了,就会赶紧想办法掩饰自己的窘态。
这几天她都没有睡好,半夜躺下睡不着,翻身折腾一阵,就又坐起来,拿起正做着的鞋子。自从听说队伍要到外线去,她就反复盘算行动线路,觉得部队会经过村子西面的大路沟这个地方,因为从这里到沂蒙公路以西去是最近便的,她就想赶紧再为丈夫赶制一双鞋子送给他。
整天为部队干这类活儿,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材料,她去找自己最要好的小姐妹要来一些麻,又找来半张袼褙准备起来。先是一有空就卷起裤腿角,在自己的小腿上搓麻线,她的小腿正面被磨得很粗糙,皮肤上形成了一层茧子。搓够麻线后,她开始剪裁袼褙,桂生脚的大小宽窄早就刻在了她心中,根本用不着鞋样子,她几剪子就铰出来了。然后,开始认真缉边纳鞋底。她用针锥攮出一个针眼,再用幻着麻线的小针穿进去,用戴在中指上的顶针顶一下,捏住另一边露出的针头用力拔出,随后把鞋底放在膝盖上,用针锥把儿再拉住麻线使劲紧一紧,要这样两次才能缝制出一个针脚来。以她的速度,两个晚上能纳出一只鞋底来。等她把鞋帮绱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五天。
自从认为部队要从这里经过,秀英已经第三次来这个小岭上等了,结果没有见到一个战士的影子,每次回去前,她总是使劲跺跺脚,嘟嚷一声:“这个没良心的!”
这天,日本鬼子从铜井据点出动,在大安子一带先打起来了,秀英站在这里隐约能听乒乒乓乓的枪声。在她站麻了脚、望酸了脖子的时候,部队竟然真的突然就出现在了眼前。秀英下子愣住,感到呼吸都有些困难,那颗心更剧烈地跳动起来。这次没让她失望,她真的在队列中看到了桂生!她往前跨出一步,声音有些哆嗦:“桂生,桂生……”
“嘻嘻。”战士们纷纷转头看向桂生,甚至小声笑起来,有大胆的喊道:“排长媳妇来找排长啦!”
秀英脸“刷”地一下变成红布,桂生好似犹豫了一下,随后走出队列,站着向前挥挥手示意队列继续前进。秀英看到桂生脚上穿的鞋子,大脚趾那个地方已经有一个窟窿,心里疼得一哆嗦,赶忙把腋下的鞋子递给他,说:“快换上新鞋。”
桂生接过去,看了她一眼,秀英觉得这一眼让自己的心一下暖起来。桂生看看队列,才又转回来:“我们还得赶路,你回去吧。部队上还真缺鞋子,你回去多做些吧。”秀英使劲点点头,又抬头深情地看了他一眼。这时,只听桂生大声喊道:“苗方,过来!”队列中跑出来一个战士,举手敬了一个礼。桂生把从秀英手里接过去的鞋子往前一伸:“穿上!”“这……”“服从命令!”秀英心里一疼,有些难受,有些失望,甚至对桂生有些恨,他竟然把自己费这么多心血做的鞋子随手送出去!但她低头一看,发现这个战士脚上的鞋子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她心里一片释然,不自觉地使劲攥紧了拳头。
“这个没良心的!”往回走的路上,秀英觉得脚下很轻快,身上好像增长了很多力气,走着走着,还是突然冒出这么一声,随即她又偷偷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英和桂生结婚才三个月,她就支持丈夫报名参军抗日:秀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B.为见桂生一面,秀英反复盘算他所在队伍的行动路线,给桂生送军鞋只是一个借口。
C.由于站麻了脚,望酸了脖子,秀英看到桂生的时候,以致呼吸困难,心脏也剧烈跳动。
D.文中四处“这个没良心的”都运用了反语,含蓄表达秀英对丈夫的爱,没有细微差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的“秋风一刮,落叶就开始飘飞起来,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多了”,既写出了秋季的环境特点,又为主人公秀英的出场提供了自然背景。
B.小说在描写秀英的“这个没良心的”这句话时,使用“在心里小声骂着”“小声嘟嚷”“嘟嚷一声”等短语进行细致刻画,使秀英这一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她的耳朵长着呢”“脸腾地一下就变红了”“心里疼得一哆嗦”,这些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秀英的思念丈夫、羞涩难为情、深爱丈夫的心理。
D.小说标题“送鞋”既是人物的主要活动,又是行文线索,既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又暗示了深刻的主题;小说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表现视角独特。
8.简要分析画线部分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9.丈夫将妻子送给自己的鞋让给一个战士穿,这一情节变化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