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12-23 09:29
参考答案
1.C【解析】A.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不是专指我国古代家书,而是泛指“家书”。 B.“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理解偏颇,从原文和现实看,网络可以替代家书传递信息这一功能。D.“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理解错误,原文主张“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并无厚此薄彼之意。
2.B【解析】“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结合“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歌在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
3.B【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是诗,不是家书,其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珍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没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家书的 “认知价值、审美教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审美功用。
4. 首先通过介绍家书的相关文化特点得出我国的家书文化是独特民族文化现象的观点;(1 分) 接着阐述家书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却日渐式微;(1 分) 然后用网络符号转瞬即逝,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作对比,阐述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迫切性;(1 分) 最后强调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书文化融入生活。(1 分)
5. 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可以了解 1916 年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中国关系的一些认识。(或答: 家书带有时代的印记,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如“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可以了解到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身处险境。) ②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如“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等,梁启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又从后辈的处境和成长出发,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可以启发鉴赏者看到忧患对人生的积极作用。(答对两点即可)
6. B【解析】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理解错误。由文中“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等细节可知,管家是个忠于司马氏,一心为主人打算的人,并非出于维护官场规则去做事。
7. D【解析】“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分析有误。由前文交待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巍峨壮丽的豪宅以及“王家钻天”可知,王拱辰送出厚礼是听闻了司马光即将回京任宰相而着意攀附,并非要陷害司马光。另外,“推至幕前”也表述不当,这里仍是以司马光为描写对象,并未对王拱辰做直接描写。
8. ①“缸”象征金钱的诱惑。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②“缸”反映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缸”喻指舆论的压力。未确定的升官消息却在口口相传中被人当真,传言如巨“缸”一样给司马光造成了未知的威胁。
9. ①文本一为小说,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利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塑造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如既写到司马光坚守节操,也写到他犹疑、纠结;文本二为史书,讲求真实客观,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②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有铺垫伏笔,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本二的事件叙述,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激发读者的想象。此为补充答案 )(每点 3 分,答对两点即可)
10.B【解析】句意: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恐惧”与“慑伏”共用一个主语“弊邑”, 且有因果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缮甲厉兵”是并列短语,“饰车骑”与“习驰射”是对称结构,排除 C。
11.D【解析】AC.说法正确。B.《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督过”也是“责备,责罚”意思。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脱身独自走了。D.《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反覆”是书信往返的意思。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含义不同。
12.D【解析】“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张冠李戴。结合“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可知,“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的是宰相奉阳君,不是赵武王的父亲。
13. (1) 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军”, 驻扎,名词活用为动词;“据”,占领;大意 2 分。)
(2)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窃”,私下;“结”,结为盟友;大意 2 分。)
14. ①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四国大军兵临城下,从形势上看,与秦结盟才能摆脱困境。③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解析】结合“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可知,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结合“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可知,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结合“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可知,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 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 传布于天下和山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 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 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
“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 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 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 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
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 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
15.C【解析】“直写花谢无人观赏之萧瑟”错误。
16.①诗人通过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托忧国伤时之情。当时,洛阳落入敌手,国运哀微,曾经国色天香的牡丹却再无人欣赏,沦落得与荆莽狐兔为伍,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②“莫说中州,怕花愁”,实则是写光复国土无望,表达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法光复中州的愤恨愁苦之情。③现在的达官贵人们不忧心国事,还在一味地赏看广陵芍药和琼花,美丽的花朵让他们忘记了家国之忧,诗人也借牡丹与芍药之比含蓄地表达了对懦弱的南 宋王朝的批判。(6 分。第①②点写出其中一点即可,3 分,侧重于结合诗句分析“时代的悲歌”,其中“时代”之意 2 分,“悲歌”之意 1 分;第③点3分,侧重于结合诗句分析“对现实的批判”,其中“现实”2 分,批判的内容 1 分。)
【参考赏析】
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 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 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 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全词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 刻关注。
17. (1)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18.D【解析】①望其项背: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望尘莫及: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②积微成著: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日积月累: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③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④焕发生机:指振作,重新展示出健康、活力。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9.C
20.示例一:①中文国际频道的演讲类文化节目《世界听我说》令人耳目一新。
②该节目讲述的是海外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显“神通”的独特经历。
③语言风格具有幽默风趣或质朴感人的特点。(对 1 句得 2 分,对 2 句得 4 分,对 3 句得 5 分。有其它改法,符合长句变短句要求且表意准确完整,也可得分。)
示例二:①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一档演讲类文化节目《世界听我说》。
②该节目讲述的是海外华人为传承中华文化各显“神通”的独特经历。
③它凭借幽默风趣或质朴感人的语言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21.A 【解析】一旦,副词,不确定的时间,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万一,连词,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用于不如意的事)。“这些”是指代前面的蛋白质,而非生理功能。
22.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②夏天大量出汗 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