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青岛市二中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2-03 10:56
参考答案
1.A2.C 3.D 4.①内容: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②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古希腊天文学……反对观察天象”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古希腊人因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进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因果倒置,从材料二第二段“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可知,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说明了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中“都会”说法过于绝对。两则材料都没说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推知“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是不可能的。且理解诗句可知,两句诗是引用气象民谚,反映旅途的苦情,根本没有表达中国先民都会观察天象并且研究它的规律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史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分析可知,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
影响: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分析可知,“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中“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于两者的思想路线的比较。
“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强调的是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
根据“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等内容分析可知,此处在于强调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
结合材料二中“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和“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把节气定到几分几秒,对农业生产来说并无太大意义,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等内容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6.B7.C 8.①揭示了小格拉西莫夫对油画的痴迷程度之深,有利于凸显人物形象。一介农民,却能用普通话谈油画创作理论,说明其对油画艺术的热爱至极、虔诚之至。②有利于设置悬念,助力情节发展,増强小说的可读性。这不仅引起齐叔等人的惊讶,也引发读者的好奇,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③普通话和方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突出了艺术的魅力、感染力、影响力。 9.①齐叔作为主讲故事的人,以第一人称“我”描述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②“我”作为叙述者,以旁听者的身份,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或丰富小说内容,或激起情节波澜,或揭示人物特点,对主讲者形成必要的补充。③两个“我”形成的结构,使行文叙述灵活有致、摇曳生姿,避免了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意在说明当地人热情好客”错误,小格拉西莫夫跟齐叔初次相见就请他去家里“馏山药”目的是讨论“画画”的问题。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
C.“委婉批评了为艺术失去自我的行为”错误,应是体现艺术的魅力,体现艺术对人的影响。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年轻人在讲这番画论时,不由自主地换成了一套普通话,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情境里,说明其对油画艺术的热爱至极、虔诚之至,凸显了人物形象。
“别忙收戏(拾),可以爷(研)究爷(研)究”“说不上懂,俺们接具(触)过”,一个操着地道方言的农夫为什么在谈到油画时竟有如此大的改变?作者设置悬念,助力情节发展,増强小说的可读性,不仅齐叔好奇,读者也跟着想要知道个中缘由。
说方言的小格拉西莫夫是一介农夫,而用普通话谈油画创作理论的小格拉西莫夫颇似一位艺术家。这正是“艺术”对人的影响,给人带来的改变。普通话和方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突出了艺术的魅力、感染力、影响力。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构思技巧的能力。
“齐叔是位画家,画油画。齐叔会讲故事,这是我欢迎他的原因之一吧”“90年代初,我应邀去挪威参加一个文学研讨活动。巧遇齐叔,我说,咱们顺路,还要坐12个小时的船,讲点什么吧,齐叔”“我说,我不太注意苏联的画家,可是,太行深山的土坨这个青年怎么会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呢,我觉得奇怪”“我说,我还是想先知道是谁非要把小格拉西莫夫传给小格拉西莫夫不可”“油画之于他,他之于油画,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我问”,小说以叙述者“我”结构全篇,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或丰富小说内容,或激起情节波澜,或揭示人物特点,对主讲者形成必要的补充。
“齐叔抽了一阵烟,想想,说我给你讲个太行山的故事吧”“是个三月底四月初吧,我正坐在垄沟边上画画……”,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齐叔讲的故事,齐叔作为主讲故事的人,以第一人称“我”描述所见所闻所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
两个“我”形成的结构,使行文叙述故事中又有故事,两个故事自由穿梭、灵活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10.C11.D 12.D 13.(1)皇后又私下(暗中)让长孙无忌苦苦请求辞职,太宗不得已同意了。
(2)房玄龄把事情上奏皇上,太宗及大臣没有不哀叹抽泣的,朝廷大臣都请求大赦囚犯。14.(1)继续重用房玄龄;(2)不让自己亲属位居权要;(3)自己死后丧事从简。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承乾太子的奶妈遂安夫人常常禀告皇后说:“太子那边的东西都不够用,想奏请皇上解决。”皇后没有听从,说:“当太子,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建立,美名不能传扬,怎么能为生活用品不定而发愁呢?”
“白”是动词,意思是“告诉”,宾语是“后”,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
“为太子”是动宾结构,意思是“当太子,作为太子”,“所患”是所字结构,是名词性,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太子”和“患”之间要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皇后、诸侯死叫‘薨’”错,帝、后死叫“崩”,诸侯死叫“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长孙皇后为太子孝心和朝臣的诚意所打动,只好答应”理解错误,原文为“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意思是皇后听到这事坚决劝阻,这才作罢。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密”,私下,暗中;“逊职”,古代被授官者以才德不堪而逊谢之谓之逊职,在这里可译为“解除职务。辞职”;“许”,答应。
(2)“闻”,使动用法,使……听闻(知道);“歔欷”,哀叹抽泣;“咸”,都;“肆赦”,赦免。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
“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愿勿弃之”意思“房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长,小心谨慎,希望不要冷落他”,这是希望继续任用房玄龄。
“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慎勿处之权要”意思是“至于我的本宗族,他们因为姻亲的关系被宠幸,千万不要让他们占据显要的职位”,这是希望不要让自己的亲属处于要职。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但请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这是让自己死后丧事从简,不要铺张。
参考译文:
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十三岁的时候,嫁给唐太宗。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到永兴里回娘家看望母亲。唐太宗登上帝位,立(长孙氏)为皇后,追赠皇后的父亲长孙晟为齐献公。唐太宗经常和长孙皇后谈论奖赏惩罚的事,她回答:“我是一介妇人,怎敢干涉闻知朝政大事?”唐太宗坚持与她谈论,长孙皇后从始至终不回答。当时长孙皇后哥哥长孙无忌是辅佐唐太宗登基的功臣,将委以执掌朝政大权的重任。长孙皇后坚决说不行,常常趁机禀奏唐太宗说:“臣妾地位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哥哥、弟弟、侄儿等遍布朝廷。” 皇后又私下(暗中)让长孙无忌苦苦请求辞职,太宗不得已同意了。另外让长孙无忌担任开府仪同三司,皇后心里才高兴了。唐太宗没有采纳她的意见,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长孙皇后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好酒贪杯又无才能。父亲长孙晟逝世时,皇后和长孙无忌兄妹俩年纪都小,长孙安业把高氏夫人逼回娘家去了,皇后对这事很不在意。直到(长孙安业)参与刘德裕的叛逆阴谋活动,太宗准备杀死他,长孙皇后还叩头流泪为他请命说:“安业的罪行,死一万次也不能赦免。然而他对我不和善,世人都是知道的。现在如果把他处死,别人一定会说是我依仗皇上恩宠来报复自己的兄长,这恐怕会拖累影响朝廷吧?”太宗于是免去了长孙安业的死刑。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太宗特别喜爱,到要出嫁时,命令送给多于长公主一倍的陪嫁。魏征直言规劝说:“长公主,确实是应该比长乐公主更尊贵。如果让长乐公主的陪嫁超过长公主,道理上只怕说不过去,请陛下斟酌。”太宗把这话告诉皇后,长孙皇后感慨说:“曾经听到陛下器重魏征,现在听到他劝谏的话,可以说是正直而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了。”承乾太子的奶妈遂安夫人常常禀告皇后说:“太子那边的东西都不够用,想奏请皇上解决。”皇后没有听从,说:“当太子,担忧的是德行不能建立,美名不能传扬,怎么能为生活用品不定而发愁呢?”太宗贞观八年,长孙皇后生病病危,承乾太子秘密禀告皇后说:“您尊贵的身体没有病愈,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希望承蒙神灵的保佑。”皇后说:“生死都由天命决定,不是人力能够强加改变的。如果行善求福能延长寿命,我平生也没做过坏事;如果行善没有效果,那还有什么福佑可向神灵祈求!怎能因为我一个女人去搅乱国家的法规?”承乾太子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使(皇帝)知道,太宗和侍从官员没有谁不哀叹抽泣。满朝官员都请求大赦天下。太宗同意,皇后听到这事坚决劝阻,这才作罢。长孙皇后病情急剧恶化,跟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犯过失)被遣归乡里,皇后坚决地说:“房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长,小心谨慎,希望不要冷落他。至于我的本宗族,他们因为姻亲关系被宠幸,千万不要让他们占据显要的职位。我在生前既然对国家没有贡献,死后就不要多费资财。只请求节俭办理我的后事,就是没有忘记我。”贞观十年六月,在立政殿逝世,年纪三十六岁。
15.D16.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以空间为顺序”错。根据原文“日暮独寻荒径归”“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可知,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这是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模糊不清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
17.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谤”“芙蓉”“塞”“衰鬓”“斑”。
18.示例:①而他人回答却多用文言书面语
②更是皇家贵妃
③高层贵族可以用口语言说19.①元妃与父亲说话时选用的是文言语体,因为父亲毕竟是朝廷命官,双方需要遵循皇家礼仪,所以她只能用文绉绉的话语来述说内心的哀怨,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元春的素养与见地;
②贾政的话语全部用整肃的文言表达形式,贾政是以臣子身份和元春对话,表达对皇上的感恩和忠心,对元妃的劝说和希冀,话语中需体现臣子对皇家礼仪的尊重。20.示例:贵妃对祖母和母亲可以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交谈,以此表现她的亲切,而祖母和父母却不可以如此,这体现了皇家的尊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文段涉及到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结合后文“母亲对女儿、祖母对孙女居然说这样的书面化语言”,对应“元妃与王夫人、贾母的对话多用口语”,则此处是别人的回答,故应填“而他人回答却多用文言书面语”。
②此处和前一句为递进关系,元春为贵妃,再结合后文“这体现了皇家的尊严”,故填“更是皇家贵妃”。
③此处概括为后文“这种身份和语体的差异”,“这种身份”指高层贵族,“语体”指口语,据此推出应填“高层贵族可以用口语言说”。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特点及原因的能力。
结合“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今虽”“然终”等语言可知,元妃与父亲说话时不再是口语,而是选用文言语体;“骨肉各方、终无意趣”等语言表现了内心的哀怨。因为自己是皇家贵妃,父亲是朝廷命官,二人是君臣关系,双方都需要遵循皇家礼仪,所以她只能用文绉绉的话语来述说内心的哀怨,而不能像在贾母、王夫人面前直言流泪。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元春的素养与见地。
结合“臣,草莽寒门……”“岂意……”“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惟朝乾夕惕……”“愿我君……”等语言可知,贾政的话语全部用整肃的文言表达形式,句首先称“臣”,可见贾政是以臣子身份和元春对话,“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等语表达对皇上的感恩和忠心,“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等语表达对元妃的劝说和希冀,话语中需体现臣子对皇家礼仪的尊重。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可以交谈”语序不当,改为“可以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交谈”;
二是“且”不合逻辑,此处应是转折关系,改为“而”。
修改为:贵妃对祖母和母亲可以用轻松随便的大白话交谈,以此表现她的亲切,而祖母和父母却不可以如此,这体现了皇家的尊严。
21.B22.①跟人类一样的痛觉②使蜗牛采取行动③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前后语句的主语都是“蜗牛(它们)”,C项的主语是“心理活动”,D项的主语为“硬件设施”,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排除C、D。
括号前提到“硬件”,应是强调蜗牛没有这样的硬件设施,而A项侧重点是“心.理活动”,排除A。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它们并没有像我们一样的大脑,只有神经节这种结构”和下文中“把盐撒到蜗牛身上,它又明明会扭啊扭,看起来好像很痛的样子”可知,此处把蜗牛和人类比较,强调蜗牛跟人一样有痛觉,故填写内容“跟人类一样的痛觉”。
第二空,据前句“蜗牛的皮肤表面也有类似人类的痛觉感受器结构”,可知此处是说蜗牛检测到损伤后能发出信号采取扭动的行动,所以填写内容是“使蜗牛采取行动”。
第三空,由前句中“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意折腾蜗牛了”可以推知,此处是说折磨动物取乐不文明,故填的内容应是“是很不文明的行为”。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文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一部部讲述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红色经典,体现着党领导文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记录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凝结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情感。材料对“红色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和英雄形象身上的美好品质给青年以激励,使青年能够得到精神陶冶和品德涵养。由此可见当代青年阅读“红色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作文要求写一篇征文,参加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红色文学的精神力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注意主题词中两个关键词,一是“红色文学”,二是“精神力量”。“红色文学”指的是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不要偷换概念,理解成“红色基因”等;“精神力量”更侧重于阅读“红色文学”后得到的精神洗礼、精神启迪、奋进力量等。主题词是偏正结构,侧重于“精神力量”,也就是阅读“红色文学”的收获。
写作时可以以并列式结构写“红色文学”以真感动人,以善激励人,以美熏陶人;或者写“红色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书写他们的事迹,歌颂他们的精神,更要体现读者从中受到的影响,写红色文学以闪光的形象感召人,以高昂的格调振奋人,以厚重的历史启迪人;还应该论述广泛、深入阅读红色文学,在红色文学阅读中寻找时代契合点;红色文学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更有现实意义。
立意:
1.阅读红色经典,感悟现实意义。
2.真、善、美,红色文学给时代青年上了生动一课。
3.阅读红色文学,传承精神品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