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五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2-08 17:04
湖北五市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鹨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 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单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
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的孑遗。
③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西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宇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线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圈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大抵呈现出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④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理葬了。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于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 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搬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撩。
⑤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⑥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围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国古代汉语,“笔”一般即指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②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述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期以前,陶器坟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③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上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下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字的外框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缺少实物佐证,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断,我国的毛笔远早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B.甲骨文的一些文字采用了先书后契的方法,这就使这些甲骨文仅保留了毛笔的部分特征。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史前绘画当以毛笔为主。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D.材料二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严谨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心观点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荷花淀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没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
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
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一九四五年五月于延安
(有删改)
文本二:
织席记
孙犁
真是一方水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是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制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在集市里充满热情的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 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在一片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因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在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抱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也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个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她们是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着人民的劳动。她们常常提说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一九四七年三月
(有删改)
6.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结尾写水生嫂流下眼泪,既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也暗示了他们可能要面临生离死别。
B.文本二最后两段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贫苦人民对敌人与地主的仇恨和对新生活的珍重之情。
C.两个文本都写到“织席”,因为苇席是北方农村重要的生活物资,更与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相连。
D.两个文本都描写了女性形象,水生嫂和集体织席的女孩子们勤劳善良,她们都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7.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夫妻告别的情节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差现,这些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有助于愬造人物形象。
B.文本二有多处典型的场面描写,比如妇女们赶集卖席、女孩子们在广场上织席,反映了穷人生活的艰难。
C.文本一重愬造个像,个像能以小见大地凸显主题;文本二重屡现群像,群像便于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D.孙犁的作品选材独特,他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选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8.文本一的画线句表现了水生嫂细微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9.谈到孙犁作品的创作风格,研究者喜欢用“诗意化”来概括它,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