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黄山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2-11 10:5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解析】与原文信息不符。原文是“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
2.C【解析】A项偷换概念,是“接近联想”而非“经验联想”;B项扩大范围,“不可言传的”才需要读者意会;D项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寒鸦是外物,“物”是外在的,而“象”是看到物后内在的感受,故“外在的象”表述错误。
3.B【解析】《诗经》中的“赋”不属于类似联想;
4.①论证思路:材料一先通过诗歌引出想象的概念及其特点,然后略写再现想象,详写创造想象,最后以象征来总结联想。(2分)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如举陶渊明的诗句来论证分想作用的功能。(2分)
5.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自然的美要成为艺术的美需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2分)②张璪的观点符合材料二,都强调美不在外物,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2分)
6.C【解析】“作者由此慨叹传统中医的博大与玄妙”误解文意。
7.C【解析】语言风格“典雅华丽”应为“凝练简洁”。
8.①指自然界的梨花。秋日父母在田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②寄寓着母亲对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的深挚的母爱。③“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①冯骥才先生指出了小说情节设置(曲折)和细节描写的重要性。(2分)
②情节分析示例:父亲临终前嘱托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这一情节设置虽令人意外,却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写出一处例子即可,2分)③细节分析示例: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芭”“白术”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作者形象。(2分)
10.A【解析】“其所营立”为“所”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西堂”“温室”为两处并列室宇,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项。
11.C【解析】A项,动词,兴建、建造/动词,起事、起兵。两个“起”字含义不同。B项,两个“左右”均指身旁侍候的近侍内臣,含义相同。C项,两个“徒”均作副词,白白地,徒然,含义相同。D项,认为/使……成为。两个“以为”含义不同。
12.D【解析】司徒崔浩以前确实认为高允缺少一点刚毅的风骨,原文“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但直到崔浩犯了罪,只有高允一人“敷陈事理,申释是非”之事改变了游雅的看法,认为高允是一个拥有刚毅风骨的人。
13.(1)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礼遇他。[“痛切”(言词激烈、切中要害)、“左右”、“善遇”(礼遇、招待)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直到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声音凄苦两腿发抖,几乎说不出话来。[“临责”(当面审问)、“股栗”(大腿发抖颤栗)、“殆”(几乎)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①高允常于私室屏处劝谏,不想君王之恶昭彰在外;②君王有过,高允当面劝谏;即使君王难以接受,高允亦不回避。③高允一心为国,不求名利,辅佐国家几十年,仍为一介郎官。(每条1分,满分3分,意思对即可。)
15.B【解析】“曲意逢迎”理解不准确,这里诗人一方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另一方面又劝以随和同流,看来是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故而不是“曲意逢迎”。
16.①诗人在赞美友人品格清高的同时劝告其收敛锋芒,体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2分)②首联直言称赞友人不因一时失意而沉沦,言辞恳切。颔联用典(或设喻),间接劝勉友人要适应环境。(2分)颈联、尾联不直接劝勉,而是写相聚的欢乐,体现了诗人委婉劝勉艺术的高妙(2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3)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18.①蔚然成风;②如火如荼(有声有色);③鞭辟入里(高屋建令瓦)
19.比喻,作者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柴捆,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一圈圈的波纹,说明社会格局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范围界限模糊不清,变化灵活。(2分)这里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平淡为生动,鲜明地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即亲属关系社会网络不尽相同,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2分)
20.D【解析】D项与原文中的“等”都表示“列举未尽”;A项“等”表示“类型,样子”;B项“等”用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C项“等”表示“列举后煞尾”。
21.可以降低患新冠的几率和减轻新冠发病症状,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两处语病,改对一处得2分。第一处,“减轻患新冠的几率”搭配不当。第二处,“降低”缺少中心语“风险”。)
22.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②接种疫苗后即使再感染;③接种疫苗前后需要停药吗(每空2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参考译文】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十二日),北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乖巧善变,他又游说高宗大肆兴筑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时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的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经建立很久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足以用来登高远眺。况且,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现在核算一下,要抽调民差役二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得增加一倍,预期半年可以完工。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怎能尽数计算出呢?这是陛下您应该留心的事啊」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高允喜欢直言相谏,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时,他就立刻请求觐见。高宗常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和他商谈。有时,二人从早到晚相谈,甚至一连几天都不出来,各位大臣不知他们谈些什么。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高宗看完后对大臣们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亲有错,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之处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吗?至于说臣子侍奉君主,又何尝不是这样?君主有了什么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这是想要使君主的短处昭彰于世,显示他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一名忠君之臣所应该做的事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朕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能说是忠心吗?”
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全都做了大官,被封为侯,部下们官至刺史、有二千石俸禄的人也有几十成百名了,可是,高允还仍然为著作郎,二十七年从来没有升过官。高宗对各大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持刀箭,站在朕旁边侍候,却不过是白白地站着,没有一个人劝谏过我一句话。而只是在看到我心情高兴时,要求赏赐一官半爵,现在,你们全都没有什么功劳,却做了王公。高允仅用一支笔辅佐治理国家几十年了,他的贡献不小,可他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赏赐给他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但高宗不同意。高宗很器重高允,平时经常称高允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曾经称赞汉代卓茂、刘宽的为人,心地狭窄的人不相信那是真的。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从未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知道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高允内心美好光明,外表温和柔顺,他说话时总是慢腾腾的,就好像不会表达一样。从前,司徒崔浩曾经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是一代俊杰,他所缺乏的,恐怕只是一点儿刚毅的风骨。‘我也认为是这样,直到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浑身发抖,声嘶力竭说不出话来。宗钦以下的官员,也都吓得爬在地上,汗流淡背,个个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一人站在那里详细陈说事件的经过,进一步阐述是非曲直,表达清晰而有条理,阐明的事理清楚有深度,且声音高亢、宏亮,连皇上听着都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为他捏着一把汗的,这种行为,不是刚毅的风骨又是什么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