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30 19:54
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第一、二两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宣泄、涤除出去,又可译为“净化”。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药物治疗身上的病,用音乐治疗心上的病——“净化”不洁的灵魂。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看法,《乐记》主张用乐舞艺术“顺气”“倡和”,使人回归人道之正。因此,从戏剧对人的精神上的积极影响来说,这个关键词译为“净化”比较恰当。中国古代医学讲究一个“通”字,不通则痛,“通”与疏导、宣泄、净化之义是一致的。有气闷于心则病,气通则病除。怜悯、恐惧以及怨怒、哀伤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人们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真挚、高尚起来。这样我们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悲剧精神。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中那很高的真善美的价值含量,不但未被否定反而更加突显在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之中。所以悲剧不仅有严肃的情调,而且有崇高的境界。这是悲剧净化、陶冶人的心灵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其主人翁往往还表现出“英雄的气概”。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哈姆莱特》《雷雨》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哈姆莱特》全剧由六个人的死亡构成。哈姆莱特决心复仇,不幸误杀了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此精神失常,溺死在河中;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为报仇,在新国王克劳狄斯阴谋安排的决斗中用涂了毒药的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他也死在哈姆莱特的毒剑下;哈姆莱特的母亲也因饮了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而死。四人同归于尽使悲剧达到了顶点。这场悲剧以哈姆莱特的死而告终。莎士比亚将这一悲剧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和观众产生共鸣,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
同样,《雷雨》如《哈姆莱特》一样具有血与闪电的悲剧。全剧由在一天之内三个亲人死亡和两个人的疯狂构成。一次次的死亡事件制造了剧情的高潮迭起。第一次死亡是当四凤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差愧地冲出家门不小心触电死亡;紧接着是为了劝解四凤的周冲随即为救四凤触电身亡:随后是周萍绝望地自杀。这个家庭中年青一代的突然离去使侍萍和蘩漪最后疯狂,在一个雷雨之夜制造出的悲剧气氛空前绝后、惊心动魄。作者用这样残酷的形式发出了对这个黑暗时代愤怒的吼声。
《哈姆莱特》这部宏篇巨制是莎士比亚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完美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斗争的必然产物;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悲剧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还在于他的作品能给人们深刻的哲理这一“高贵的养汁”(雨果)。他对人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信心。
同样,《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它通过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以引导人们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
(摘编自周庆熙《试析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与曹禺<雷雨>的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们观看悲剧并产生美感的解释。
B. 人们将消极情感变成艺术创造中美的原料,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情感随着剧情变化并最终转化成慈悲情怀和奋发精神。
C. 悲剧快感可以治疗人身上的病,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我国的《乐记》都主张用音乐或乐舞来“疏泄”。
D. 《雷雨》全剧由在一天之内三个亲人死亡和两个人的疯狂构成,作者用残酷的形式表达对黑暗时代的愤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欣赏优秀悲剧演出之时,常常会有情感反应,即产生悲剧美感,这是由剧情情节与音乐、语言、画面技术处理引起的。
B. 观看悲剧演出或专心阅读悲剧剧本(如《哈姆莱特》)的人,不受“外物”的毒化与诱感而回归人之为人的光辉品性上来。
C.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主人翁往往还表现出“英雄气概”,比如,《雷雨》以五个英雄人物三死两疯,一个个毁灭来使人们获得悲剧美感。
D. 《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具有血与冈电的悲剧,都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制黑暗势力的斗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3. 下列选项中所涉及的作品不属于悲剧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讲述了船商安东尼奥为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美丽的富家女鲍西亚求爱,而向夏洛克借钱,以供巴萨尼奥所用,并立下了如违约割胸口一磅肉的故事。
B.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侯方域与李香君历经千辛万苦、沧桑巨变才得以相见,却在张道士的“大喝”与“蛊惑”之下双双修道,爱情之花也随之枯萎。
C.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天神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的故事。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以警告他以后不要再对人类滥施同情。
D.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4. 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为什么说“悲剧净化、陶冶人的心灵”?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谅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皲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粪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亮。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应。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固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杯橘子汁。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蔸发了芽,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芽的橘树蔸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 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 “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 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7. 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 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春生爹养老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 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8. 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述父亲故事,但在结尾处谈到了“我”自己的乡愁,文章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