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衡阳市衡南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10 20:56
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 C 项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 A【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 A 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韵"差异的影响。
3.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 A 、 B 、 C 三项分别列述的宋代茶事、宋代山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观; D 项举宋代香事之例,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收其利"(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原则,因此 D 项为最佳选项。
4.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入认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利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多个文本信息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角度来设问,解答"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这一问题,可从两则材料入手筛选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概括。材料一着重从"宋韵"文化的内容、代际异同、形成的内外原因等角度展开阐述,材料二侧重从如何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宋韵"文化内容之精华与糟粕的角度来论析。通读两则材料,逐一归纳出有关正确对待"宋韵"文化的要点即可。
5.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给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蹈诗剧在春晚舞台上亮相这一时闻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之加以讲评。解答此题,可以从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可从舞蹈诗剧内容推断得知),指出其不离世俗味又超越世俗味的特点,或说"雅俗兼具"的特色,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进而指出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好处;再从如何传承、弘扬"宋韵"文化的角度,指出"有创意的当代表达""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必要性。
6.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人物、情节、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能力。 B 项"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这一理解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并无突出当地闭塞、落后之意。C 项"写出'我'孩童的幼稚"这一理解不当,应是表现"我"回到南方老家爬上心心念念的竹山而产生的兴奋、欣悦之情。 D 项"因而感到歉疚"这一分析,缺乏充分依据,属于过度解读。
7.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修辞技巧、人物描写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D 项分析鉴赏不正确。不是"对话描写",而是"我"的心理描写;也不是为了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的好幻想、懵懂无知,而是呼应上文,强调"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也为下文伏笔,即篇末的"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8.①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幽深奇的意境。青山绿竹、流水、阳光明亮,突出竹山清幽深邃;叫天子欢鸣,反衬竹山幽静;"我"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推着跑:这样写给读者以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②人物心理刻画,着眼奇异幻觉的描写。置身翠竹环绕的山谷中,"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有黑色东西在"盘旋",恍惚间林子或"我"裂了缝,闪现出过往的生活。这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③情节设计与众不同。没有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④形式新颖。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将回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现当地当前的生活,新颖别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表现特色的能力。题干引述相关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具有"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要求考生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从本文看,"尚奇求异"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描写讲究意境的"幽深奇峭"与人物心理刻画凸显奇异幻觉,以及情节设计与众不同与小说形式新颖别致这几个方面。考生回答时须先列述要点,再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①多用叠词,状物细腻,特征鲜明,增强语言韵律感。②多用短句、散句,参差错落,简洁明了,活泼灵动,富有节奏感。③穿插整句,或对称,或反复,或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④多用口语,点缀方言词,平易浅显,有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论作品语言表达艺术与风格的能力。题干引用茅盾对林斤澜小说风格的评论,并设定了文学短评写作的情境,要求考生从"炼字、造句"角度评析《竹》的语言风格。解答此题,可从字词选用与句式选用两方面切入。通观全文,其语言特色(从炼字、造句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多用叠词,多用短句、散句,穿插整句(对称、排比句),多用口语词,点缀方言词(如"齐簇簇""丁步""毛蓬蓬"等)诸方面。题干要求列出评论提纲,应采用分论点式表述该文炼字、造句的特点及其作用。
10.BEG【解析】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文言知识和语感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意为"推辞,拒绝"与文中"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中的"谢"含义不同。
12.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项说法不正确,原文的意思是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13.(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计"意为"打算";"遇"意为"对";"意"意为"情谊"。第(2)小题的关键点:"左提右挈"意为"相互支持";"直义"意为"正义","责"意为"讨伐"。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乙。(1分)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在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崎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比目鱼,不能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靖山以东各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靖山以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崎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 C 项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颈联是诗人感叹自己还乡已年老,无力耕田,衣食无着。开离,指弓箭久置不用而开裂离散。
16.①尾联用典。化用了三国吴将周泰为救主而身受重创,而后孙权亲为解衣探视委以重任的典故。(2分)②诗人借此表达了归田之后唯余满身创伤的沧桑无奈之感,(2分)③同时表达了虽身处窘境,仍忠于朝廷,渴望到明君重用的期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题干着眼于尾联,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设问,考生可以借助注释中对"刻画"一词的由来的解释,来分析该联用典手法,解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唯有……犹……"这上下两句字面上是用典、类比,表达了诗人忠于君主、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愿,而联系全诗所述将军年轻时叱咤疆场与年老时却衣食无着的遭遇,又传达了诗人沧桑无奈之感。
17.(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示例一: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示例二: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示例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分别出自李密《陈情表》、苏轼《赤壁赋》,两篇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背诵篇目。第(3)小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提示,可填"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考生可根据个人诗词积累来作答,但须准确无误。
18.①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五彩斑斓")②另辟蹊径③扑朔迷离(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缺处,上文语境中"百般姿色"以及"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醍类色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等,强调颜色丰富多样,因此可以填"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等。第②空缺处,上文语境中"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强调这些花朵无法用香味吸引昆虫,只好另外寻找途径和方法,因此可以填"另辟蹊径"。第③空缺处,上文语境强调不能确定"蜂群崩溃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因此可以填"扑朔迷离"。
19.(示例)甲: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
乙 :单是一个花青素(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短文补句与逻辑推断的能力。根据上文语境"如果环境偏酸性"与下文语境"假如碱性太强"的提示,甲处空缺应填"若是在偏碱性的环境中";根据上文语境"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与下文语境"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的提示,乙处空缺应填"单是一个花青素"。
20.A"虽然"改为"既然"; C "如果"改为"毕竟"; D 删掉"的到来"。(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 C 分句都存在关联词误用的语病,导致语言衔接不顺畅,句间关系不合乎逻辑;因此将"虽然"改为"既然",将"如果"改为"毕竟"。 D 分句存在赘余的语病,删掉"的到来"。
21.①"移"意为移动,比"飞"显得迟缓;从原文语境看,是从峡谷底部向峡顶"一线蓝天"仰望,距离远,鹰之飞翔,仿佛只是渺小的点在缓慢移动。(3分)②"锈"意为锈蚀,契合"生铁"这一喻体,峭壁上的石头,黑如生铁,锈迹斑斑,凸显其悠久、荒凉、静寂。(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与分析运用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两个单音节词都是动词,作者之所以用"移、锈",而不用"飞、立",与作者写作此文(《峡谷》)整体的立意构思(或说意境)紧密相关,作者着重表现峡谷的蛮荒、古老、静寂、苍凉、幽深、神秘等特点,而且其观察立足点在峡谷底部,因此他所用的"移、锈"就镀上了特别的韵味。
22.拟人。(1分)把连根拔起的"大树"比拟为人,它被谷里的什么不测之事给吓唬了,跌跤翻坐
在那里,化静为动,想象奇崛,以此烘托峡谷的幽深、神秘、不可测。(3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拟人手法,须指出拟体与本体分别是什么,使用该拟体旨在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进而说明这样修辞的表达效果。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材料解读与立意参考
这是一道基于交际情境的历史故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公仪休的历史故事(该故事摘编、译写自《淮南子·道应训《史记·循吏传《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等),由5句话组成。1、2两句交代公仪休的身份、履历与嗜好。3、4两句是公仪休对学生"老师爱吃鱼,却又不受鱼,这是为什么"能够不被别人损伤和攻破,才能够保住长久的正当利益。人须有自知之明,明辨可为与不可为、当为与不当为,学会自主、自助。这是本题立意构思的切入点。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抓住公仪休的自道之辞,挖掘其内含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体会其中的儒家君子人格,进而引申出所写文章的主旨即可。参考立意如下:(1)君子尚义,小人尚利;(2)自持自律,以身作则,方得始终;(3)君子不困于名利诱惑,自能避害远祸;等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