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孙昌胤《清明》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2-05 16:35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指隐居的人。
14.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起笔“暮春”,“怅望北山”让人联想到孤独惆怅的环境,“陲”指靠边界的地方,暗示生活艰辛,身处战争频繁的边疆。
B.颔联写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老枝又开满桐花。巧用清明“燧火”光焰,枝头“桐花”等,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境。
C.诗的前四句描写选用了典型意象,并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清明暮春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惆怅”之情。
D.颈联提出了如何摆脱愁悲心境的办法,可是隐居的人生活平淡毫无起色,自觉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再不好意思邀朋聚宴了。
E.尾联成为全诗的精彩所在,诗人感叹自己还不如这些林间的飞鸟,它们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有乔迁之喜和美丽的羽毛。
15.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4.A E(A 项 3 分,“暗示生活艰辛,身处战争频繁的边疆”分析错误,诗中应是“暗示背井离乡,身处十分遥远的边疆”。E 项 2 分,理解诗意有误,“还有乔迁之喜和美丽的羽毛”一句应为“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
15. 本诗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感叹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飞鸟快乐,(2 分)写 出了“林间鸟”自由地飞翔,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的情景,(1 分)表现了作者为世俗所累,顾及太多却无法达成本心,于是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3 分)共
6 分。

赏析
诗歌大意似乎是这样的:暮春三月,清明时节,我惆怅地望着城北的山边。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树的老枝头又开满桐花。可是我这隐居的人生活 平淡毫无起色,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也不好意思邀朋友欢聚宴饮。可叹我还不 如这些林间的飞鸟,它们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 毛。
本诗表现了作者自觉为世俗所累,需要顾及的东西太多却无法达成本心,于 是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情。诗人借景抒情,这才是他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 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来说,在 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一个艳词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 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 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的心境; 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最后一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在艺术上, 这是由低而高、由近及远的手法。所谓到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 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文章标签:   写景   暮春   清明   抒情  



相关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