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苏轼《吴中田妇叹》(节选)阅读答案及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13 16:53
吴中田妇叹(节选)
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茆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赦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秕。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①,西北万里招羌儿②。
龚黄③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④!
【注】①王安石“新法”实行以来,国家赋税收钱不收米,造成钱荒米贱的现象。②本诗作于熙宁五年,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用钱币去“招抚”沿边的羌人部落,所谓“河西之役”开始。③龚遂、黄霸是汉代两个有名的好官。④“河伯妇”是《史记·西门豹传》的故事:巫婆借水神河伯娶妇来向百姓敲诈,西门豹为民除害把巫婆掷在河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以一个农民的视角切入,围绕一个“叹”字展开全诗,塑造了饱受诸般苦楚的农民形象。
B. “汗流肩赦”劳作的艰辛与“如糠秕”回报的低廉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见农人心理落差之大
C. “卖牛纳税”“要钱不要米”,真实反映了国家税收政策对农人的伤害,表明疾苦的根源更在于“人祸”。
D. “西北万里招羌儿”写出了国家对外政策的高瞻远瞩,抚绥沿边,开疆辟土才是英明国君的要务。
16. 传统诗歌讲究“曲笔”,指运笔旁侧迂曲,意在言辞之外,结合全诗赏析本诗“曲笔”的艺术。

【答案】
15. D
16. ①诗歌借一个农民在天灾之年辛苦劳作却因谷贱伤农、苛税难交、生活饥寒交迫而难以生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反语:“龚黄”正话反说,语带嘲讽,表达了作者对制定国家政策的朝廷高级官员的不满;
③借农家妇女之口,控诉了新政的流弊,艰辛的活着却“不如”做“河伯妇”死去能获得解脱,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新政的强烈不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D.“写出了国家对外政策的高瞻远瞩,抚绥沿边,开疆辟土才是英明国君的要务”错误,“西北万里招羌儿”是“要钱不要米”政策制定的原因,对外开边与对内重税是百姓苦难深重的根源,均是本诗作者抨击的矛头所向。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茆苫”二句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汗流”以下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了造成钱荒的新法流弊。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在新法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当时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
据此可知,诗歌借一个农民在天灾之年辛苦劳作却因谷贱伤农、苛税难交、生活饥寒交迫而难以生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龚黄满朝人更苦”意思是:都说满朝里都是姓龚姓黄的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表达了作者对制定国家政策的朝廷高级官员的不满;
“不如却作河伯妇”是说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借农家妇女之口,控诉了新政的流弊,艰辛的活着却“不如”做“河伯妇”死去能获得解脱,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新政的强烈不满。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