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陈师道《示三子》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4-10 09:59
示三子
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子女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将近四年以后,即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因苏轼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到徐州,得以团聚,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B. 颔联写离别时儿女尚幼,故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直接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C. 颈联写见面后的复杂心情。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
D. 颈联将久别重逢的感喟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E.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悲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中流出。
15. 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4. BC   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了解所运用的手法。B项,“表明诗人对儿女思念之深”错误,应是“表明离别时间的长久”;C项,“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相拥而泣”错误,应是“只相顾无言,泪洒千行,后破涕为笑”。
15. “了知”二句写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还是害怕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地表现出来。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全诗,谈谈‘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二句写出了诗人什么心理。试分析原因。”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人的心理及其该心理产生的原因。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地表现出来。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本题两小题分开回答最好。





文章标签:   儿女  



相关阅读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有帮助
(0)
------分隔线----------------------------